人民幣國際化、「去美元化」加速!中國與歐洲續簽本幣互換協議
鉅亨網編譯莊閔棻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分別與歐洲中央銀行、瑞士國家銀行及匈牙利國家銀行續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總規模達 5400 億元人民幣。此舉不僅便利雙邊貿易與投資結算,也在「去美元化」浪潮下,向國際貨幣市場釋放多元化的重要政策訊號。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國際清算銀行行長例會期間,與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瑞士央行行長施萊格爾(Martin Schlegel)、以及匈牙利央行行長瓦爾加(Mihály Varga)分別簽署協議,並就國際經濟與金融形勢交換意見。
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是指兩國或地區的央行簽訂的一種協議,約定在特定條件下,任一方可以用一定數量的本幣,換取對方相應等值的貨幣,用於雙邊貿易結算、投資或提供短期市場流動性支持。到期時,雙方再將貨幣互換回原本的幣種,並支付相應利息。
簡單來說,就是兩國央行事先約定好匯率、互換金額和期限後,可以直接用本幣進行交易,不必透過美元或其他第三方貨幣清算,進而降低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
此次協議中:
中國央行表示,協議續簽將推動雙邊貨幣合作,降低匯率波動風險與交易成本,促進中國與相關經濟體的貿易投資便利化,並有助於維護金融市場穩定。
中國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趙雪情接受《國際金融報》採訪時表示,雙邊本幣互換的主要目的是促進貿易與投資便利化。
中國與歐洲同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之一,合計經濟總量超過全球三分之一,貿易額占全球四分之一以上。經貿合作一直是中歐關係的穩定基石,也對全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在當前國際格局下,中國與歐洲續簽本幣互換協議凸顯共同利益,釋放了貨幣合作的重要政策訊號,有助於推動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並進一步提升人民幣支付的便利性與市場信心。
人民幣在去美元化趨勢下的戰略佈局
同時,在美國頻繁運用金融制裁與貨幣政策波動背景下,全球多國正加快降低對美元的依賴。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佔比已從 2000 年的逾 70% 下降至 57.7%。
學者指出,雖然美元短期內仍具主導地位,但政治風險與制裁工具的頻繁使用,已動搖市場信任。
人民幣國際化加速
相較之下,人民幣近年來在國際市場的地位則不斷提升。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第三大支付貨幣。
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2024 年處理跨境支付金額達 175.5 萬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 42.6%,目前已覆蓋全球 180 多個國家和 4900 多家金融機構。
專家分析,人民幣的國際化將與美元、歐元形成三元貨幣格局,為新興市場及「全球南方」經濟體提供更多選擇,並在未來國際金融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