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西方制裁大棒、貿易壁壘砸不垮!中國家電靠什麼在全球市場殺出血路?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今年前 7 月,中國家電出口情勢展現出令人意外的強勁動能。數據顯示,空調出口量成長 4.1%,冰箱成長 2%,洗衣機成長 5.3%,各類家電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均呈不同程度的成長態勢。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西方制裁大棒、貿易壁壘砸不垮!中國家電靠什麼在全球市場殺出血路?(圖:Shutterstock)

今年上半年,中國對全球家電產品累計出口額達 687.8 億美元,年增 6.2%,其中義大利進口中國超過 17.4 億美元,年增 9.8%,這一系列數據顯示中國電力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正不斷提升。


在全球消費電子領域頗具影響力的德國柏林國際消費電子展上,中國參展企業數量達 764 家,創下歷史新高,佔參展商總數的三分之一還多,但近年美國、歐洲在貿易上持續為中國設置障礙,建構貿易壁壘,不過未能對中國家電業產生實質影響。

回顧過去,2018 年後中國房市熱度消退,家電市場也隨之受到衝擊。一方面,家電消費整體大盤成長放緩,另一方面,新興品牌在垂直賽道,如以咖啡機為代表的小型家用電器領域,對傳統家電大廠構成衝擊。

傳統家電企業為尋求突破,紛紛選擇降價策略。在中國這個高度重視性價比的市場,家電企業透過優化供應鏈降低成本,進而降低終端產品價格,試圖改變品牌在市場中的排名。

經過多年市場競爭,家電業經歷了大魚吃小魚的整合過程,市場逐漸被海爾 (06690-HK)(600690-CN) 、美的集團 (00300-HK)(000333-CN) 、格力 (000651-CN) 等主要企業掌控。下沉市場中,美的和海爾在家電商場外各自豎起品牌識別。

直到 2020 年後,家電企業在成本壓力下開始反思低價競爭的弊端,進入比拚技術和服務的階段。

但此時,「價低質優」已成為中國家電業的基本特徵,也是各品牌面臨的挑戰,薄利多銷的商業原則符合市場規律,但主要企業之間正面競爭風險龐大,於是紛紛選擇拓展海外市場,在勢力範圍之外開拓新天地,尋找新的成長機會。

除中國外,全球許多地區的家電市場仍有廣大發展空間。東南亞約有 6.9 億人口,家電市場尚處於普及階段,冰箱、洗衣機等大家電年增長率達 7%-9%,是當地核心需求類別。中東與拉丁美洲也是中國家電出海的重要市場,中東市場 2022-2024 年家電零售年複合成長率約 5.5%。

儘管這些地區文化背景與中國不同,但當地消費者對家電的需求有跡可循,例如中東地區因宗教習俗,齋戒月前後消費者有購買冰箱準備食品、節慶後購買家電作為禮物的習慣。

在全球貿易摩擦背景下,家電企業僅依賴中國供應鏈存在風險。先前特殊時期,一個 40 呎貨櫃從中國運往美國的運費從約 1500 美元飆升至超 2 萬美元,高昂的物流成本促使中國家電企業加快出海步伐。

海爾在全球佈局 143 個製造中心,在非洲為疫苗接種站提供太陽能疫苗冷藏箱,美的在全球擁有超過 40 個主要生產基地,海信在南非的工業園區不僅涵蓋非洲市場,還將產品銷往歐洲,TCL 為進軍北美在墨西哥建廠。

不過,品牌出海與單純的產品出口不同,只有擁有海外供應鏈並在當地市場擁有一定話語權才是真正的出海。

為服務全球市場,中國企業採用資本換時間的策略。海爾透過收購三洋電機白電業務,取得 1200 項專利及相關技術,彌補高附加價值產品研發弱點,也取得相關品牌在東南亞多國的使用權,協助開拓東南亞市場。收購通用電氣 GE 家電業務,使海爾獲得 4 個全球研發中心、超 1000 項專利以及智慧溫控、節能等領先技術,同時擁有 GE 家電在北美的品牌使用權和市場份額,成為北美市場重要參與者。

美的也透過一系列收購如小天鵝、東芝家電、德國庫卡等,實現實力快速壯大。收購東芝家電後,美的整合研發設計環節,借助中國高效供應鏈使東芝扭虧為盈,收購庫卡機器人則提升了產線柔性生產能力,開拓了 B 端業務。

然而,並非所有企業都能透過收購實現成功出海。一些中國大品牌以代工為主,利潤微薄且品牌知名度低。相較之下,重量級品白如海爾、美的在研發上投入龐大,海爾研發經費 107.4 億元,佔營收 3.8%,美的 162 億元,佔營收 4.4%。

中國家電企業要在全球市場站穩腳跟,不僅需要商業邏輯和頂層策略的升級,更要減少路徑依賴,注重資源重整,這需要長期投入、堅持以及膽量與毅力的較量。

section icon

鉅亨講座

看更多
  • 講座
  • 公告


    Empty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