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C:台股前20大外資股東半數投資中小型股 長期價值將是新顯學
鉅亨網記者陳于晴 台北
寬量國際 (QIC) 攜手中華公司治理協會 16 日共同舉辦「迎接證交所提升企業價值計畫:連結股東價值與 ESG」線上研討會,吸引超過 200 家上市櫃公司參與。QIC 創辦人暨執行長李鴻基指出,台灣前 20 大外資股東中,投資企業數量平均達 300 家,其中近 150 家是市值低於 20 億美元的中小型股,顯示外資布局已不侷限於大型股,中小型股若能善用投資人溝通與 ESG 實踐,同樣具備吸引力,提升長期價值將是下一階段外資圈顯學。

研討會由臺灣證券交易所公司治理部副理謝兆恩致詞揭開序幕,他表示,亞洲股市近年報酬率普遍落後主要國際市場,資金外流導致流動性下降。證交所因此自去年起推動「提升企業價值計畫」,要求上市公司從現況分析、政策規劃、溝通追蹤三方面切入,並將成果揭露於公開資訊觀測站專區,納入公司治理評鑑指標。
李鴻基表示,目前已有逾 120 家企業公布價值提升計畫,但台灣僅約兩成公司投入資本回報率 (ROIC) 高於資金成本 (WACC),顯示資本效率仍待加強。他強調,股東價值不僅來自營收與獲利,也受到資產負債表管理、ESG、股利政策與市場流動性影響。
李鴻基指出,在台灣前 20 大外資股東中,投資台灣公司家數平均達 300 家,而市值超過 20 億美元的中大型股不到 150 家,顯示外資並非只投資大型股,也會布局市值較小的公司。因此,如何精準對標投資人、清楚論述長期策略並展現股東價值,是企業提升股東價值關鍵。
標普全球(S&P Global)Sustainable1 總監鐘柏永則分享,今年共有 69 家台灣企業入選《標普全球永續年鑑》,數量居全球第二,凸顯台灣在永續表現上的競爭力。不過,他提醒,僅約半數企業訂有供應商準則,且僅 9% 會淘汰不合規供應商,供應鏈管理落差恐帶來重大財務與聲譽風險,亟需系統化盡職調查。
富達國際(Fidelity International)永續投資副總監張庭瑋則指出,ESG 已成為投資決策的「常規業務」,其中公司治理(G)是根本,也是創造長期價值的核心。她建議台灣企業在與投資人互動時,應更著重未來策略與藍圖,而非僅限於回顧既有成果。
李鴻基強調,提升企業價值已是全球資本市場趨勢,台灣企業唯有跳脫短期營運思維,將 ESG 納入核心策略,並強化透明溝通,才能贏得國際資本市場的認同。
- 卡位降息機會財,行家會這樣買…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