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北極航線開通的意義有多大?繞過麻六甲、波蘭!18天直抵歐洲
鉅亨網新聞中心
隨著中歐北極航線的開通,中國經由北極航道至英國菲力斯杜港的航程縮短至 18 天,相較於傳統經蘇伊士運河的航線,縮短了約 22 天。此航線的首航已經引發業界關注,對海運時效及物流安排帶來新的參考依據。

以往,中國跨境電商為了趕上歐洲聖誕旺季,需要提前兩個月備貨,一旦市場需求出現變化,容易造成庫存積壓。同時,新能源企業若透過傳統海運運送高階零組件,也會面臨長時間航程帶來的損耗與資金佔用成本。
然而,北極航線的直達運輸可將航程縮短至 18 天,提升運輸時效。例如,在近期的首航中,一批儲能設備隨船出海,降低了物流成本,也與歐洲市場的備貨節奏相符。
同時,根據業界資料,北極航線的碳排放量較傳統航線降低約 50%,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全球綠色航運的趨勢,並可能降低企業因碳關稅產生的成本。
不同於需繞行印度洋、紅海甚至好望角的麻六甲航線,北極航線走東北航道,經白令海峽直達歐洲,航程縮短約七至八千公里。
為應對北極特殊環境,航線投入了 4890 標準箱冰區加強型船舶,配備破冰設備與極地導航技術,即使在冰情複雜的海域也能維持航行。
不過,由於冰層影響,航線目前僅能在每年 7 月底至 11 月初通航,但非通航期間可搭配「海運 + 鐵路」聯運方案,保障物流連續性。
分析指出,北極航線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對麻六甲海峽及蘇伊士運河的依賴。過去,蘇伊士運河堵船事件以及紅海局勢緊張等,都曾導致航線繞行並增加物流成本。
近期,中歐班列就曾因波蘭與白俄邊境口岸關閉而中斷超過十天,凸顯傳統運輸途徑受地緣因素的影響。
北極航線途經區域局勢相對穩定,海盜或戰爭風險低於傳統航線,為企業提供新的運輸選項。對寧波舟山港而言,該航線有助於完善全球航運網路,使其成為少數能同時覆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冰洋的港口樞紐。
觀察人士指出,北極航線不僅對物流時效有影響,也對中國與北極國家的合作以及全球供應鏈提供參考價值。該航線可視為傳統海陸通道之外的「第三選項」,提升貿易網路的韌性與穩定性。
不過,北極航線仍面臨季節性通航與生態保護等挑戰,未來如何平衡經濟效益與環境因素,將是各方關注的重點。
- 免費體驗模擬交易 投資全球熱門資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