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縮令投資者及決策層惶恐不安
鉅亨網新聞中心
去年石油和大宗商品市場的重挫曾掀起一陣通縮恐慌,如今這種恐慌又卷土重來,全球物價下跌的擔憂再現,令投資者及各國央行惶恐不安。
中國股市今年夏季的暴跌也加劇了擔憂情緒,市場擔心中國經濟的放緩將導致全球經濟增幅大大下降,而疲弱的消費者價格數據也令有關美國很快將升息的預期減弱。
其實到今年春季,通縮恐慌已經消散,投資者認定油價的暴跌已經結束。他們預期寬鬆的央行政策會逐步通過通貨再膨脹提振全球經濟,因此毅然走出公債避險港,導致公債收益率(殖利率)上升。那時可以說抗擊通縮的戰斗取得勝利。
然而,湯森路透/核心商品crb指數.trjcrb7月份驟降10%,至2009年初全球通縮觸底以來的最低水平。
關鍵是,該指標指數已跌穿3月所及低點,給有關原材料價格很快將停止對消費者通脹年率造成拖累的預期劃上問號。
“我們擔心大宗商品價格近期的疲弱態勢可能暗示全球經濟增長喪失動能,而這原本不在我們的預期之中,”摩根大通的全球首席經濟分析師bruce kasman稱。
摩根大通尚未調整其官方估測,但kasman表示,全球經濟第二季料僅增長2%,比他季初時的估計低一個百分點。
通縮持續不退貽害多多,尤其對發達經濟體更是如此,那里的家庭、企業和政府債務仍處於很高水平。如果消費者物價下降,那么債務的實際價值則上升,使得償債越發困難。
全球的消費者通脹率已然接近零。即便是美國、英國和歐洲大陸當前的復甦力度, 似乎也不足以造成明顯的價格壓力,因中國領頭的新興經濟體成長大幅放緩。
這樣一來,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美聯儲/fed)和英國央行的升息計劃將變得復雜,還可能會延遲。市場原本預期英國央行在2016年初期加息。
升息預期推動美元和英鎊走高,匯率上升具有通縮效應,因降低了進口價格。“商品價格下跌以及美元走強有可能讓美聯儲放慢升息步伐。美元至關重要,”kasman稱。
根據摩根大通,第二季全球通脹率僅有1.6%,低於去年底的2.0%。雖然其預計2015年全年通脹將上升,但這是以大宗商品價格和經濟增長不會進一步走軟的假設為前提的。
投資者被迫思考該把錢往哪兒放。新興市場與大宗商品一樣遭遇沉重拋壓、而且波動性上升;投資者心態益發謹慎也可能損及股市,而債券價格目前則逼近數十年高位。
美銀美林的最新基金流動數據顯示,投資者開始操作通縮題材。該行稱,7月22日止當周,投資者出脫了數以十億美元計的黃金、大宗商品和新興市場資產。
中國吸引了最多的目光。中國經濟榮景曾經支撐商品價格持續高企,但如今支撐作用似乎漸漸淡去。
上海股市市值在7月9日為止的三周內蒸發掉了三分之一,之后在政府大力護盤下回穩。周一滬綜指又重挫8.5%,創下近八年半來最大單日跌幅。
資本正從中國大量流出。根據高盛估算,第二季凈流出總額多達2,200億美元,使得過去一年凈流出總額多達7,610億美元。
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估計,金融面對中國經濟增長率的影響,將從過去一年的正2%,降至第三季的零或負值水準。
該基金上周對中國發表看法悲觀的看法,指稱“我們目前身處不確定性最高的時點。眼下沒有安全的投資地方,投資環境看來風險升高。”
這不僅給中國央行,還給英美和歐洲央行等著眼於通脹的發達國家央行,都造成很大的困擾。
英國通脹位於零水準,遠低於英國央行2%的目標。以美聯儲青睞的通脹指標衡量,美國通脹為1.2%,低於2%的目標。這些都削減升息的理由。
去年歐元區對通縮的擔憂最為劇烈,歐洲央行即因而自3月起挹注1萬億歐元入市。周一出爐的公報顯示,歐洲央行警告打擊通縮的戰爭尚未結束。
公報指稱:“從統計的角度來看,要辨別出基本通脹的轉折點還為時過早,需要更多數據來表明這一轉折點的形成。”
- 退休理財雙引擎:高規格基金×破盤級費率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