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花旗:中國機器人計程車市場爆發、小馬智行與文遠知行引領供應鏈收益

鉅亨網編譯莊閔棻


中國機器人計程車產業正處於關鍵轉折期。花旗預測,中國機器人計程車市場規模(TAM)將由 2025 年的 3900 萬美元,以年複合增長率(CAGR)高達 229% 的速度,躍升至 2030 年的 150 億美元;即便在 2030 至 2035 年間,增速仍維持 35% 的 CAGR,2035 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 680 億美元。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花旗:中國機器人計程車市場爆發。(圖:Shutterstock)

這一迅猛成長不僅可能重塑全球汽車生態,也將為輝達 (NVDA-US) 、三星、百度 (BIDU-US) 、大眾、豐田等產業鏈巨頭帶來可觀的收益。


中國機器人計程車在共享出行市場的滲透率也將快速提升,預計從 2025 年的 0.1% 升至 2030 年的 9%,到 2035 年將達 30%。

其吸引力在於盈利潛力極高:理論毛利率可超過 60%,投資回報率(ROI)是傳統共享出行的兩倍。

同時,L4 級機器人計程車需配備高冗餘硬體與多感測器系統,形成與 L2/L3 級輔助駕駛的技術差距,使傳統車企難以快速複製。

成本優勢明顯 中國機器人計程車具競爭力

報告指出,2025 年中國頭部機器人計程車企業單車成本已降至 3.8 萬至 4.2 萬美元,小馬智行第七代車為 3.8 萬美元,文遠知行 GXR 為 4 萬美元,百度 Apollo 為 4.2 萬美元,僅為美國 Waymo 的 1/4。

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光學雷達單價下降(2022 年 1.6 萬美元降至 2025 年 1429 美元)、電池成本下降(4643 美元降至 4286 美元)、ADAS 軟硬體成本下降(1.4 萬美元降至 1 萬美元)。

相較之下,歐美市場雖然單車成本高(約 6 萬美元 / 車),但毛利率仍可達 70%-75%,因為美國與西歐出行單價高(美國約 1.4 美元 / 公里,中國約 0.4 美元 / 公里)。

此外,機器人計程車能顯著降低人力成本(2027 年美國傳統共享出行人力成本 1.11 美元 / 公里,而機器人計程車僅 0.06 美元 / 公里),成本節省效應更顯著。

中國機器人計程車頭部企業競爭格局

花旗首次對小馬智行(Pony.ai)與文遠知行(WeRide)進行覆蓋分析,兩家公司均被評為「買入/高風險」,目標股價分別為 29 美元與 15.5 美元,且兩者的戰略方向存在明顯差異。

  • 小馬智行:深耕國內市場

小馬智行以中國國內市場為核心,具備牌照與成本優勢,是唯一在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取得「有安全員測試 + 無安全員商業化」全牌照的企業。

其 7 代車單車成本 3.8 萬美元,車隊規模 2025 年 8 月已達 500 輛,年底將突破 1000 輛。

財務預期方面,2025 至 2030 年總營收 CAGR 達 114%,2030 年營收可達 36.3 億美元,機器人計程車收入占比將從 15% 提升至 97%,毛利率從 15.4% 升至 35.8%。

其商業模式以「Pony Inside」(銷售車輛 + 年費分成)為主,2030 年預計銷售 5.5 萬輛,年費 8700 美元 / 車;自有經營車隊「Pony Pilot」為輔,車隊規模 2030 年達 1.5 萬輛。

  • 文遠知行:全球化布局

文遠知行在海外市場先發優勢明顯,目前在全球 10 國 30 城測試營運,取得美國、法國、沙特、阿聯、新加坡 6 國牌照,並與 Uber、Grab 深度合作。2025 年底阿聯車隊將達 100 輛,2026 年迪拜將啟動商業化。

文遠知行最新 GXR 車型計算能力達 2000 TOPS,單車成本 4 萬美元,海外業務平均售價為中國國內的 1.7 倍。

財務預期方面,2025 至 2030 年總營收 CAGR 達 111%,2030 年營收 250 億元人民幣,機器人計程車收入占比從 24% 提升至 71%,海外業務貢獻 86% 的服務收入,毛利率從 2026 年的 4% 升至 2030 年的 46.2%。

文遠知行產品矩陣多元化,除了機器人計程車,還布局自動駕駛巴士、貨車、清掃車,2025 年其他業務收入占比 29%,分散單一業務風險。

機器人計程車全球產業鏈影響:誰將受益?

隨著中國機器人計程車市場快速成長,花旗指出,這股浪潮將直接推動全球汽車、半導體及硬體供應鏈的發展,重點受益領域包括中國汽車零部件、全球半導體及主要國際車企。

  • 中國汽車零部件:車隊擴張帶動需求

光學雷達方面,中國禾賽科技是主要機器人計程車供應商,預計 2025 年 ADAS 光學雷達均價將降至 2500 元,2030 年進一步降至 2050 元,2025 至 2030 年出貨量年複合增長率(CAGR)達 49%。

ADAS 晶片方面,地平線機器人 (09660-HK) 推出的 Journey 6P 晶片(560 TOPS)可支持 L4 級需求,2025 年第四季度將啟動機器人計程車解決方案。

核心零部件供應商包括:三花智控 (002050-CN) 、拓普集團(601689-CN、特斯拉機器人計程車供應商,單車價值超過 6000 元)、均勝電子(600699-CN、域控制器,基於高通 / 地平線晶片)、德賽西威 (002920-CN、基於輝達晶片的域控制器),共同支撐機器人計程車快速商業化。

  • 全球半導體:算力需求爆發

輝達作為 ADAS 晶片核心供應商,2026 年汽車業務收入預計達 50 億美元,其中 58% 來自 ADAS,L2 至 L4 級單車晶片價值將從 50 美元提升至 1 萬美元,並與豐田合作,2025 年推出基於 DRIVE AGX 的 L4 車型。

高通 (QCOM-US) ADAS 設計訂單達 450 億美元,其中約三分之一來自 ADAS,2021 至 2025 年汽車業務 CAGR 達 37%,SA8650P 晶片已被理想、零跑採用,2025 年搭載車型超過 20 款。

記憶體方面,三星與 SK 海力士的低功耗 DRAM 及 Mini HBM 需求增長,2030 年汽車半導體收入占比分別達 15% 與 14%;三星計畫 2028 年量產 LPW DRAM,應用於邊緣 AI。

  • 全球車企:策略差異化布局

在歐洲,雷諾(Renault)先發優勢明顯,與文遠知行合作測試自動駕駛小巴,預計 2030 年推出 L4 級機器人計程車。

大眾(VW)透過 MOIA 平台追趕,2026 至 2027 年在漢堡及洛杉磯部署 ID. Buzz L4 車型,並與 Uber 合作提供軟硬體解決方案。

在日本,豐田(Toyota)準備充分,淨資產收益率(RoE)穩定在 20%,與 Waymo 合作開發 L4 平台,Woven City 測試基地將於 2025 年啟用,但短期內機器人計程車並非優先項目。

在韓國,現代、KIA 積極布局,2026 年將為 Waymo 生產 IONIQ 5,42Dot 子公司開發 E2E AI 軟體,目標在 2029 年實現商業化的軟體定義汽車(SDV)。

section icon

鉅亨講座

看更多
  • 講座
  • 公告


    Empty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