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領工人持續消失!福特執行長批美政府重振製造業淪口號:勞動力短缺 比債務更危險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美國汽車業巨頭福特總裁兼執行長 Jim Farley 近日拋出「誰來建造」的靈魂拷問,直指美國製造業復興的核心困境,也就是關鍵領域的勞動力短缺已從隱憂演變為攔路虎。

這位深諳政治運作的企業領袖,幾乎將質疑直接拋向白宮,認為重振製造業的口號喊得響,但支撐產業升級的藍領與技術人才在哪裡?
Farley 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根據 PRT Staffing 調查,美國 17.4% 的製造業企業正面臨勞動力短缺,逾 38 萬個崗位長期空缺。更嚴峻的是,過去 20 年製造、建築、能源等「基礎經濟」領域生產力持續下滑,與白領行業的高速增長形成駭人對比。
PRT 預測,未來十年美國製造業崗位需求將達 380 萬,勞動力缺口恐進一步惡化。
汽車業更是重災區。TechForce 基金會《人才供需報告》顯示,未來五年美國交通運輸行業需 79.5 萬名技師,但 2024 年數據已預警,到 2028 年,汽車與柴油機修復等領域的技師缺口將逼近 97.1 萬。
Farley 直言,美國長期低估「生產、運輸、維修」等藍領崗位的價值,直接導致關鍵行業人才斷層。
本土人才不足,引進海外專業人士的路卻越收越窄。白宮上月以「濫用 H-1B 簽證」為由,將此類高技能人才簽證費用拉高至每年 10 萬美元,此舉讓本就緊張的汽車業雪上加霜,電池等先進技術領域本就依賴外國專業人才,如今門檻高築。
美國移民執法局上周突襲喬治亞州現代 - LG 電池廠,拘留 475 名韓國工人,戴手銬押解的畫面引發輿論譁然。儘管南韓政府僅表「遺憾」,現代高管已疾呼建立新簽證系統。
數據顯示,2025 財年 H-1B 簽證批准率僅 20%,汽車業使用的 H-1B 簽證總量雖遠低於科技巨頭,但電池技術等領域高度依賴此類人才。
電池非營利組織 Volta Foundation 調查發現,千名受訪者中 7.9% 持有 H-1B 簽證。更棘手的是,許多電池技術工人並非傳統「高學歷專業人士」,而是受過職業培訓的高技能勞動者,現行簽證體系根本未涵蓋這類群體。
海外人才進不來,本土藍領也留不住。Farley 的兒子今年加入技工行列後的一句感嘆,讓 Farley 陷入反思:「我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不知道為什麼需要上大學。」這也折射出美國社會對藍領職業的價值觀轉變——穩定、體面、足以養家的「藍領尊嚴」正在消失。
回顧 2023 年汽車工人大罷工期間,Farley 深入基層聽到的訴苦更令人心驚,許多年輕員工不得不打三份工,「每天只睡 6 小時,在沃爾瑪、亞馬遜倉庫兼職」。他們不是不願意紮根汽車業,而是傳統藍領崗位的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
Farley 列舉數據指出,美國大約缺少 40 萬名技術人員和同數量的工廠工人,數百萬個年薪超 10 萬美元的崗位因缺乏熟練工而空缺。以柴油版 F-150 維修為例,沒有五年培訓根本無法勝任。Farley 痛批問題不在於崗位需求,而在於「選擇並堅守藍領的年輕人太少」。
屋漏偏逢連夜雨,電動車時代的到來更讓技師短缺雪上加霜。儘管電動車結構簡化了機械維護如換機油,但電池更換、電驅動維修、軟件校準等新任務對技術要求激增。
然而,美國維修行業沿用的「定額薪酬」模式 (按預設工時收費,而非實際耗時) 卻成了絆腳石。
潤滑油技師「The POV Mechanic」在臉書發文引發 30 萬人瀏覽,他即將開始電動車電池與電驅維修培訓,卻對前景憂心忡忡。網友也留言沮喪回應:「學得越多,賺得越少、學會用示波器是錯誤」。
原來,電動車維修常涉及保修與診斷任務,實際耗時遠超定額工時,但技師收入卻不會增加。
這暴露行業轉型的滯後。車輛電氣化、軟件化趨勢下,維修性質從「換零件」變為「解決複雜問題」,但薪酬體系仍停留在「計件」時代。
儘管電動車定期維護成本更低,但技師賴以生存的「工作量 - 收入」正相關關係被打破,導致「培訓後反而賺得更少」的怪象。
危機中亦有行動。Farley 已發起「關鍵勞動力計畫」,聯合政府與企業推動學徒制與職業教育。
TechForce 指出,汽車業向電動化轉型時,高新科技崗位對年輕人更具吸引力,行業需提高入門級薪水並營造 Z 世代青睞的工作文化。
美國勞工部長 Lori Michelle Chavez-DeRemer 也承認,產官學必須合作,讓技術崗位對年輕人「有吸引力」。
Farley 還提及中國、日本等國對技能行業的重視,完善的學徒體系支撐了產業升級。這讓人想起美國工業鼎盛時期的「師徒傳承」,或許正是當下缺失的關鍵。
從 Farley 的「靈魂拷問」到維修技師的「學得越多賺得越少」,美國製造業復興的道路上,勞動力短缺已成繞不開的坎。各方雖已行動,但資源有限、體系滯後、政策搖擺,解決之路依然荊棘密布。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