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南亞電池」到「挖礦國度」:寮國欲靠販售過剩電力擺脫債務陷阱 自救能成功嗎?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東南亞最窮國家寮國曾因為在湄公河及其支流上建造數十座水力發電大壩,被冠上「東南亞電池」稱號,這些工程雖讓寮國電力供應遠超本土需求,但也將其拖入債務泥潭。如今,寮國政府把目光投向高耗能的加密貨幣挖礦,此舉既點燃經濟增長的希望,也引發國內外關於生態、債務與社會公平的激烈爭議。

過去十年,寮國的水力發電建設熱潮使其成為東南亞重要電力出口國,去年電力占出口總額的 26%,但這些水壩的融資多來自中國貸款與海外企業,且由於缺乏足夠輸電基礎設施,過剩電力無法有效輸送至鄰國,投資回報遲遲未兌現,債務卻持續累積。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 (IMF) 數據,寮國公共債務水準已對中期經濟前景構成嚴重挑戰,加上本幣基普過去五年貶值近半,且美國近期對寮國出口商品徵收 40% 關稅,經濟壓力愈發沉重。
在此背景下,加密貨幣挖礦成為寮國政府的「現實選項」。這種透過解決區塊鏈演算法難題取得比特幣等代幣的產業,能耗極高,卻恰好能消耗過剩水力發電。
儘管監管部門對數位資產波動性保持審慎,寮國已開始為本地加密交易平台與挖礦業務發放許可證,試圖將「閒置電力」轉化為經濟收益。決策官員認為,這是應對債務與電力過剩的關鍵一步。
然而,爭議隨之而來。環保組織「湄公河能源與生態網絡」表示,轉向挖礦並非源於國內需求,而是債務壓力下的「無奈之舉」,此舉犧牲了當地生計與生態系統。「大壩建設已破壞湄公河生態健康,損害下游農業與漁業,也迫使數萬人搬遷,但承諾的生活改善大多未兌現。」
更棘手的是,寮國水力發電具有季節性,雨季過剩的電力到了旱季卻要從泰國回購,電力供應是否能持續應付挖礦的高能耗,仍是未知數。
一般民眾的感受更直接,通膨居高不下、本幣貶值,加上美國關稅壁壘,生活成本不斷攀升,而挖礦帶來的收益,是否能真正惠及底層,還是流向少數利益集團,仍是疑問。
儘管如此,寮國政府依然推動計畫,目標在 2030 年成為成熟數位經濟體,並脫離聯合國「最不發達國家」名單,但 IMF 對公共債務與通膨壓力的警告猶存,恐讓寮國轉型蒙上陰影。
從「東南亞電池」到「挖礦國度」,寮國的探索既是對過剩資源的無奈變現,也是對經濟發展模式的艱難試錯,當中的代價與收穫,終將由寮家人民與生態環境共同承擔。
- 免費體驗模擬交易 投資全球熱門資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