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熱是泡沫?IMF、英國央行、牛津經濟研究院等機構拉響警報 科技巨頭卻喊「這是工業革命」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從牛津經濟研究院的「泡沫症狀」預警,到英國央行 (BoE) 對科技股「破裂風險」的提醒,再到國際貨幣基金 (IMF) 對「金融環境收緊」的警示,全球金融市場與科技圈正圍繞 AI 投資泡沫展開密集討論。

牛津經濟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 Adam Slater 指出,當前 AI 領域已出現典型泡沫跡象,科技股佔標普 500 指數比重近 40%,估值「顯著超出合理價值」,且市場對 AI 技術的樂觀情緒近乎狂熱,即使 AI 最終能帶來多大變革仍存在巨大不確定性。
Slater 認為,AI 的潛在回報或許是二戰後歐洲重建以來未見的「生產力爆發式成長」,但沒人能準確預測最終落點。「沒人知道 AI 最終會落在哪裡,但保持清醒,才能在熱潮中抓住真正的價值。」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 Daron Acemoglu 的最新預測則更為謹慎,認為未來 10 年美國生產力成長僅 0.7%,「有意義但不驚人」。
研究公司 Forrester 分析師 Sudha Maheshwari 表示,採購 AI 工具的企業正逐筆核查投資回報,「每個泡沫都會破裂,到 2026 年,AI 會褪去『變革皇冠』’,戴上『實用安全帽』。」
面對泡沫警告,科技巨頭態度分化。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將當前熱潮定義為「工業泡沫」而非金融泡沫,認為即使破裂也會篩選出真正的贏家,社會最終會從這些發明中受益。他還類比 1990 年代生技泡沫,認為混亂中孕育著類似「救命藥物」的突破性進展。
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雖承認「會有愚蠢的資本配置,投資過度與不足的短期波動難免」,但稱「技術將推動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帶來科學突破、生活質量提升,以及新的創造力表達方式」。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則聚焦算力需求說:「AI 正從回答簡單問題走向複雜推理,人人都想使用它,我們正同時經歷兩個指數級成長階段。市場對 Blackwell 晶片的需求極高,這說明我們正處於新基礎設施建設與工業革命的起點。」
主要央行也拉響警報,BoE 周三在一份報告中明確指出,AI 熱潮推高的科技股估值「可跟 2000 年網路泡高點相提並論」,若市場對 AI 影響的預期轉弱,股市尤其容易遭受衝擊。報告也列舉了電力或晶片短缺恐拖慢 AI 進展、新技術變革減少對 AI 基礎設施的需求等下行風險。
數小時後,IMF 也呼應 BoE 並警告:「全球股價因 AI 樂觀情緒飆升,但金融狀況可能突然轉向。當前估值已接近 25 年前看好網路時的水準,若出現大幅回檔,金融環境收緊將拖累全球經濟成長。」
這場爭論的本質是 AI「長期潛力」與「短期估值」的碰撞。當科技大老描繪「重塑生產力」藍圖,經濟學家與央行官員更關注「泡沫是否會破」。
- 11/12吳嘉隆、盧燕俐聯手解析投資新局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