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區塊鏈

監管鬆綁、巨頭搶灘、技術破局、加密市場迎來 「合規化黃金時代」

金色財經


當 SEC 放下 「監管大棒」 力推創新豁免,當主權基金拿着真金白銀入場比特幣 ETF,當以太坊基金會集結 47 人團隊攻堅隱私技術 —— 加密市場正從 「野蠻生長」 加速邁入 「合規化黃金時代」。監管、資本、生態三大維度同步爆發的 24 小時,藏着行業未來五年的發展密碼。


一、監管轉向:從 「打壓限制」 到 「築巢引鳳」

曾讓加密行業聞風喪膽的監管層,正集體釋放 「友好信號」。從美國到歐洲再到英國,規則重構的速度遠超市場預期,為行業發展掃清了關鍵障礙。

1. 美國 SEC 放大招:年底推 「創新豁免」,給行業鬆綁

「過去數年的監管抑制了創新,現在 SEC 要轉向支持。」SEC 主席 Paul Atkins 在紐約的表態,給美國加密行業吃下了定心丸。他明確表示,計劃在今年年底至 2026 年初啟動 「創新豁免」 規則制定,即便政府停擺拖慢進程,這一豁免仍是 SEC 的 「首要任務」。

這絕非空泛承諾。結合此前 SEC 推進的 「Project Crypto」 項目來看,「創新豁免」 很可能覆蓋數字資產開發、ICO、網路獎勵等曾被嚴格限制的領域,甚至為 「證券與代幣同平台交易」 等創新模式鋪路。更值得關注的是,Atkins 特別點讚國會的穩定幣立法進展,稱 GENIUS 法案將推動美國加密市場結構改革 —— 這意味著,穩定幣、現貨 ETF 之後,美國加密監管的 「最後一塊拼圖」 或將補齊。

2. 英國央行 「柔性監管」:穩定幣上限設 「例外條款」

這邊美國在主動鬆綁,英國則在監管細節上展現 「靈活性」。面對業界對穩定幣持有上限的反對,英國央行擬為監管方案加入 「例外條款」:初步設定個人持有上限 1 萬至 2 萬英鎊、企業 1000 萬英鎊,但加密交易平台等需要大量持有穩定幣的機構,有望獲得豁免。

更關鍵的突破是,英國央行計劃允許穩定幣作為 「數字證券沙盒」 的結算資產 —— 這相當於給穩定幣賦予了 「准法定結算工具」 的地位,為其在金融市場的規模化應用打開了大門。儘管目前條款仍在磋商,但這種 「既防風險又留空間」 的監管思路,已成為全球主流監管的共識。

二、資本入局:從 「試探性布局」 到 「戰略性配置」

監管確定性的提升,直接點燃了資本的入場熱情。從主權基金到資管巨頭,資金正以 「前所未有的合規姿態」 湧入加密市場,改寫行業的資金結構。

1. 盧森堡主權基金 「吃螃蟹」:歐元區首個國家級比特幣 ETF 投資者

加密資產終於獲得了 「國家級背書」。盧森堡財政部長 Gilles Roth 宣布,該國跨世代主權財富基金(FSIL)已將 1% 資產配置到比特幣 ETF,成為歐元區首個投資比特幣的國家級基金。

這一步看似 「小比例嘗試」,實則意義重大。FSIL 總資產約 7.3 億美元,此前主打 「高質量債券」 等穩健資產,而 7 月通過的新框架允許其將最高 15% 資產投向另類投資 —— 這意味著,1% 只是 「起點」,未來還有 14 倍的加倉空間。對市場而言,主權基金的入場不僅帶來增量資金,更向全球機構釋放了信號:加密資產已成為 「正統另類投資品」。

2. 貝萊德 IBIT 逼近千億美金:最賺錢 ETF 的 「虹吸效應」

如果說主權基金是 「風向標」,貝萊德則用業績證明了加密資產的賺錢能力。其旗下比特幣 ETF(IBIT)市值即將突破 1000 億美元,更創下紀錄 —— 成為貝萊德成立以來 「盈利能力最強的 ETF」,盈利幅度遠超預期。

IBIT 的爆發絕非偶然。作為傳統金融巨頭的 「標杆產品」,IBIT 的規模增長背後,是全球機構資金的 「搬家式入場」。而這種 「賺錢效應」 已形成連鎖反應:越來越多資管機構開始布局加密 ETF,普通投資者則通過這些合規產品間接參與市場 —— 加密市場的 「機構化時代」,已從概念變為現實。

三、生態競速:從 「單點功能突破」 到 「全鏈條升級」

資本和監管的雙重加持下,加密生態的競爭已進入 「深水區」:交易所搶合規服務,公鏈攻核心技術,二層網路謀去中心化,每個賽道都在爆發關鍵突破。

1. 交易所 「合規服務戰」:Coinbase 紐約開質押,幣安日本聯姻支付巨頭

交易所的競爭焦點,早已從 「費率戰」 轉向 「合規服務戰」。Coinbase 近期動作頻頻:先是宣布在紐約推出加密質押服務,覆蓋以太坊、Solana 等 7 大幣種,其中 Cosmos 年化殖利率超 16%,以太坊約 1.9%,目前服務已覆蓋美國 46 個州;緊接着又在 App 內上線 DEX 交易功能,支持 Base 網路新代幣即時交易,還替用戶承擔網路費用。

值得玩味的是,Coinbase 在紐約的質押服務,恰好在前紐約金融服務署署長辭職後推出 —— 這位署長曾在 2023 年與 Coinbase 達成 1 億美元合規和解,如今的動作無疑是 Coinbase 「吃透監管規則」 的體現。另一邊,幣安則在日本市場發力,與本土支付巨頭 PayPay 達成合作:PayPay 收購幣安日本 40% 股份,雙方將實現 「PayPay 餘額買幣、賣幣提現至 PayPay」 的閉環。對幣安而言,這是融入日本本土支付生態的關鍵一步;對日本用戶來說,加密資產與日常支付的距離被徹底拉近。

2. 資管巨頭 「產品創新戰」:灰度給現貨 ETP 加 「質押 buff」

傳統資管機構也在加密產品上玩出了新花樣。灰度宣布,其以太坊現貨 ETF(ETH)和以太坊信託 ETF(ETHE)成為美國首批支持質押的加密現貨 ETP;Solana 信託(GSOL)也已啟用質押,若獲批升級為 ETP,將成首個支持質押的 Solana 現貨產品。

從數據看,市場對 「質押型 ETP」 需求旺盛:灰度僅用數日就質押了 30.4 萬枚 ETH(價值 12.1 億美元),占當前待質押 ETH 總量的近七成。但值得注意的是,ETH 質押正面臨 「退出潮」—— 目前有 242.7 萬枚 ETH 在排隊退出,這意味著投資者對短期流動性的需求仍在,而灰度的產品恰好平衡了 「長期收益」 與 「合規流動性」 的矛盾。

3. 底層技術 「硬核突破戰」:Base 謀發幣,以太坊攻隱私

如果說應用層在 「拼服務」,底層技術則在 「築根基」。Coinbase 孵化的二層網路 Base,近期發布 「Token 與治理研究專家」 招聘,職責包括制定代幣目標、起草 「Base 憲章」、設計鏈上投票流程 —— 這幾乎坐實了 「Base 將發幣」 的猜測。此前 Base 負責人已透露 「正探索發幣」,如今招聘核心崗位,意味著其去中心化路線圖已進入實質階段。

以太坊則在解決行業 「老大難」 問題 —— 隱私。基金會宣布設立 「隱私集群」,集結 47 名研究員與工程師攻堅全棧隱私技術,整合了 PSE 團隊自 2018 年以來的成果(已推出超 50 個開源隱私項目)。當前重點推進的項目個個切中痛點:Private Reads/Writes 能實現低成本隱私交易,zkID 可支持身份選擇性披露,Kohaku 則為隱私錢包提供 SDK。對以太坊生態而言,隱私技術的突破將打開金融、社交等敏感場景的應用空間,堪比 「第二次升級」。

4. 傳統金融 「加密適配戰」:標普推出數字市場 50 指數

加密行業的 「正統化」,還得到了傳統金融基礎設施的認可。標普推出 「數字市場 50 加密指數」,追蹤 BTC、ETH 等主流幣種表現,涵蓋 ADA、LINK、SOL 等 10 余個核心資產。

標普的入局,本質是為傳統資金提供 「加密導航儀」。此前加密市場缺乏權威的定價基準,而標普憑藉其在金融指數領域的公信力,能為機構投資者提供透明、可追溯的業績參考,進一步降低傳統資金入場的門檻。這一步,與比特幣 ETF、銀行系穩定幣一脈相承,都是加密市場融入傳統金融體系的關鍵節點。

結語:合規化之後,行業拼什麼?

回顧這 24 小時的動態,加密行業已清晰走過 「監管破冰 — 資本入場 — 生態升級」 的閉環,一個更成熟、更規範的市場正在形成。對參與者而言,未來的機會不再來自 「炒空氣幣」 的投機,而是藏在三個方向:

  • 盯緊監管紅利:SEC 創新豁免、英國穩定幣規則落地等政策窗口,將催生一批合規新物種;

  • 擁抱機構玩法:從比特幣 ETF 到質押型 ETP,機構主導的產品創新將成為收益主線;

  • 押注技術深水區:以太坊隱私技術、Base 去中心化等底層突破,才是決定生態天花板的核心。

曾經被視為 「邊緣資產」 的加密貨幣,如今正被監管認可、被資本追捧、被技術賦能。這個 「合規化黃金時代」,留給投機者的空間越來越小,留給長期主義者的機會越來越多 —— 看懂趨勢,才能在新規則里站穩腳跟。

免責聲明:本文所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應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理性看待加密貨幣投資,切勿盲目跟風。

來源:金色財經

發佈者對本文章的內容承擔全部責任
在投資加密貨幣前,請務必深入研究,理解相關風險,並謹慎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不要因為短期高回報的誘惑而忽視潛在的重大損失。

暢行幣圈交易全攻略,專家駐群實戰交流

▌立即加入鉅亨買幣實戰交流 LINE 社群(點此入群
不管是新手發問,還是老手交流,只要你想參與加密貨幣現貨交易、合約跟單、合約網格、量化交易、理財產品的投資,都歡迎入群討論學習!

前往鉅亨買幣找交易所優惠

section icon

鉅亨講座

看更多
  • 講座
  • 公告


    Empty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