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內基警告:美國礦產獨立夢難實現、關鍵礦產仍嚴重依賴中國供應鏈
鉅亨網編譯莊閔棻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於 10 月發布的一份深度分析報告指出,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正在浮現,僅靠推動礦產「國產化」的雄心,美國仍難以擺脫關鍵礦產供應的結構性困境。

在全球力量重塑的競賽中,關鍵礦產已成為新的戰略制高點。從電動車電池到人工智慧(AI)數據中心,這些基礎原料是現代經濟與國家安全的命脈。
美國政府將「打造安全的本土礦產供應鏈」列為核心政策,透過簡化採礦許可、立法支持及高關稅保護,試圖減少對外部依賴,尤其在與中國競爭升溫的背景下。
然而,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發布的最新報告《保障美國關鍵礦產供應》指出,這場「美國製造」的礦業夢恐難成真。
報告直言,即使在最樂觀情境下,到 2035 年,美國本土僅能滿足鋅與鉬的需求,而對銅、石墨、鋰、銀、鎳與錳等核心礦產,仍將嚴重依賴進口。
換句話說,美國單純依賴國內開採的策略存在根本缺陷。以銅為例,屆時美國的銅進口依賴度可能高達 62%;鋰的供應缺口更達 282%。
美國三大結構性瓶頸難破
報告指出,美國的礦產困境根源在於三大結構性問題:資源稀缺、成本高昂、產業鏈不完整。
問題的根源相當複雜,並非單一因素所致。首先是地質條件的限制。美國的礦產資源並不豐富,許多關鍵礦種在國內的儲量本就有限。
即便發現了新的礦藏,從勘探、開發到正式投產往往需時多年,導致新項目難以及時滿足市場的迫切需求。
其次,即便具備資源,美國的開採成本普遍缺乏國際競爭力。報告以銅為例指出,美國現有銅礦的生產成本比全球平均高出約 8%,多數礦山位於成本曲線的高位區間。
這代表,若強制要求製造業使用價格更高的本土礦產,將直接削弱美國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這與政府希望振興製造業的初衷可謂背道而馳。
再者,開礦只是整個價值鏈的起點。要將礦石轉化為可供工業應用的金屬或材料,還需要龐大的冶煉與加工能力。
然而在這一關鍵環節,美國同樣存在明顯產能缺口,且面臨來自中國的激烈競爭。
近年來,中國在銅冶煉等中游產業的迅速擴張,不僅壓縮了西方企業的利潤空間,也使美國在供應鏈中愈發依賴外部。
儘管川普政府已對部分銅製品徵收 50% 的關稅,試圖保護本土產業,但政策範圍反覆搖擺,反映出在「維護產業安全」與「控制製造成本」之間的艱難抉擇。
整體而言,這些現實挑戰顯示出,美國的關鍵礦產安全問題,遠非單靠關稅壁壘即可解決。
美國產業戰略的縮影:銅的困局
礦產中,銅是電動車、AI 數據中心與電網現代化不可或缺的材料。報告預測,美國的銅需求將在 2035 年前暴增,但國內新產能遠遠不足。
儘管亞利桑那州的「決心銅礦」及其他項目有望提升年產量 70 萬噸,但與需求相比仍是杯水車薪,缺口恐超過 110 萬噸。
更棘手的是經濟可行性。報告分析顯示,多數美國銅礦項目只有在每噸銅價達 12,000 美元時才具投資吸引力,而過去五年平均僅約 8,700 美元,導致投資意願低迷。
川普政府雖於 2025 年宣布對銅製半成品課徵 50% 關稅,但排除了礦石與精煉銅等初級產品,政策搖擺不定,最終既未保護上游產業,也推高了下游製造成本。
同時,美國政府透過《大而美法案》,陸續取消了《通膨削減法案》中針對關鍵礦產生產提供的 10% 稅收抵免,進一步削弱了美國礦業的結構性競爭力。
這些互相牴觸的政策顯示出,若缺乏一套連貫且全面的產業戰略,零散的保護主義措施不但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反而可能擾亂市場秩序,並推高整體經濟成本。
美國通往礦產安全的現實路徑:友岸外包
報告強調,美國若要真正確保關鍵礦產供應,必須採取「本土化 + 友岸外包」的混合戰略。
也就是說,美國在努力提升國內產能的同時,也須積極與盟友及新興市場合作,建立一條獨立於中國影響的多元供應鏈。
具體而言,美國應透過發展金融公司(DFC)、進出口銀行(EXIM)及國防生產法(DPA)等工具,戰略投資澳洲、加拿大、智利、阿根廷等友邦的鋰與銅項目。
同時,與非洲「石墨三角」國家(馬達加斯加、莫三比克、坦桑尼亞)及巴西加強合作,以分散風險。
報告還將鎳與鈷列為「極高優先」礦種,指出美國應積極與澳洲、印尼、加拿大等國合作,減少對中國主導供應鏈的依賴,並協助剛果發展本地加工產能,避免資源被他國壟斷。
美國政策新藍圖:從關稅轉向產業創新
卡內基報告提出,美國保障礦產安全需超越關稅與補貼,轉向公私協作與市場創新機制。
其建議建立類似電池產業「Li-Bridge」的公私平台,整合政府、企業與學術界力量,從採礦技術、物流到冶煉體系全面升級。
同時,報告推薦採用「差價合約」作為政策工具。當市場價格低於設定底價時,政府補貼差額;若價格高於底價,政府可分享利潤。
這一機制能為高風險、高成本的國內礦業提供穩定收益預期,吸引私人投資而不推高下游成本。
- 免費體驗模擬交易 投資全球熱門資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