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驚險上位 新政權一開始就藏四大隱憂
鉅亨網新聞中心
自民黨總裁高市早苗在眾參兩院投票中勝出,正式當選日本第 104 任首相。這不僅是歷史性的一刻,成為日本首位女性首相,更意味著日本政壇「自維執政聯盟」的開啟。然而,高市早苗的當選過程並不平順,儘管成功登上首相寶座,新政權從一開始就籠罩著不穩定的陰影和潛在的挑戰。

儘管高市早苗最終成功當選,但選舉過程卻透露出新政權的潛在不穩。在參議院首相指名選舉的首輪投票中,高市早苗未能獲得過半數議員支持,不得不進入第二輪投票才險勝。
分析人士指出,這一波折顯示出超過一半的參議院議員對「自維執政聯盟」此前公佈的政策主張持有疑慮或難以贊同,是政界對新政權的一種明確表態。
在公明黨於 10 月 10 日宣布退出與自民黨長達二十餘年的聯合執政模式後,自民黨在眾參兩院均未佔據過半數席次,使得高市早苗能否順利當選成為輿論焦點。為了確保執政穩定,自民黨最終在指名選舉前一天與日本維新會簽署了合作協議,奠定了「自維執政聯盟」的基礎。
閣外合作:維新會的抽身策略
此次自民黨與維新會的合作,採取了相對鬆散的「閣外合作」模式。與傳統的聯合執政不同,維新會成員不進入高市早苗組成的內閣,僅在政策推動和國會運作上提供支持。
這種模式被日媒普遍解讀為維新會的「抽身策略」,旨在與自民黨保持一定距離,以便在政策遭遇分歧或民意轉向時,能夠隨時劃清界限,避免共同承擔政治責任和風險。
作為合作的條件,維新會向自民黨提出了兩大核心訴求:
削減眾議院議席數: 要求高市早苗在國會中力促將眾議院議席削減約 10%。
政治獻金改革: 設立協商機制,力爭在高市早苗擔任自民黨總裁期間,就廢除企業和團體政治獻金的問題達成共識。
新聯盟的四大潛在隱憂
然而,日媒對這個新聯盟普遍持審慎態度,認為其結合「難以消除單純為湊足議席數而結盟的印象」,並總結出「自維執政聯盟」從起步之初便暗含 “四大隱患”:
一、核心主張難以落實: 維新會力推的「削減眾議院議席」主張,因壓縮中小黨生存空間而遭到眾多議員反對,自民黨內部也多持謹慎態度。若此核心主張難以兌現,兩黨結盟基礎恐將動搖。
二、維新會黨勢不穩: 維新會近年來黨勢明顯下滑,近期更接連有議員離黨,黨內凝聚力下降,自民黨高層擔憂其內部穩定性將影響合作持續性。
三、高層溝通管道受限: 高市早苗的人事佈局偏向麻生派,棄用與維新會關係密切的前首相菅義偉,使兩黨高層溝通管道進一步受限。
四、選區競爭與政策推行不確定性: 兩黨間存在選區競爭,且兩黨合計議席數在眾參兩院仍未過半,未來在重大政策推行層面仍面臨不確定性。
保守色彩與「黑金問題」的封印
在政策層面,日本媒體注意到自維合作協議中包含多項鮮明的保守色彩條目。防衛省官員擔憂,與在防衛議題上持強硬立場的維新會結盟,未來日本政策恐存在過於冒進的風險。
其他在野黨則對維新會表示強烈批評,認為其此前高調主張的「取消企業與團體政治獻金」等政策,在合作協議中均被大幅弱化或推遲落實,質疑維新會將「與自民黨無異」。
日本外務省前主任分析官佐藤優指出,自民黨和維新會在追求各自政治利益的過程中,事實上共同封印了社會高度關注的「黑金問題」。他提醒,這一判斷是否正確,將在未來的國政選舉中見分曉。
總體而言,日本首位女首相高市早苗的新政權在打破性別天花板的同時,也因其鬆散的「閣外合作」模式,以及在野黨和黨內對政策決策的質疑,從一開始便籠罩著揮之不去的陰影,未來執政之路充滿考驗。
- 股神領路.日本啟航!跟上日本商社投資熱潮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