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AI熱潮真實存在 但諾貝爾獎得主警告:利潤未必保證到手

鉅亨網編譯陳又嘉

美股投資人正大舉押注人工智慧 (AI),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行為經濟學權威塞勒 (Richard Thaler) 對 AI 帶來的報酬前景並不完全買單。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塞勒對AI帶來的報酬前景並不完全買單(圖:Shutterstock)

塞勒在接受《Yahoo Finance》節目採訪時表示,「一定會有贏家與輸家,但我們不知道會是誰,」「我們並不清楚 AI 最終能帶來多大的經濟回報。」


塞勒是 2017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任教於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 (Chicago Booth),並透過 Fuller & Thaler 管理約 300 億美元的小型股資產。他對當前的 AI 熱潮保持戒慎態度,這股熱潮推升科技股飆漲,讓市場估值居高不下,特別是被稱為「七巨頭」的科技巨擘。

輝達 (Nvidia)(NVDA-US)、微軟 (Microsoft)(MSFT-US) 與 Alphabet(GOOGL-US) 等公司推動了整體市場的上漲,部分投資人甚至將這波狂熱與過去的科技泡沫相提並論。塞勒認為市場確實該保持謹慎。

他談到,「科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 AI 能增加多大的改變?我不知道,也不覺得有人知道。雖然潛力巨大,但目前沒有人能準確判斷它的經濟價值。」

塞勒將 AI 浪潮與過去的科技革命作比較,包括蘋果 (AAPL-US) 的 iPhone。

「對我來說,iPhone 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科技變革,」「我口袋裡有一台電腦,可以存取全球所有資料、資訊與 GPS。」

但即使是如此改變生活的技術,也不代表能立刻賺錢。塞勒回憶起亞馬遜 (Amazon)(AMZN-US) 在 1990 年代末期的情況,當時公司仍在虧損賣書,直到多年後推出雲端服務 AWS(Amazon Web Services),才讓業績大幅成長。

塞勒發表這番言論之際,AI 相關股票正接近歷史高點,引發市場擔憂股價是否已提前反映了遙遠、甚至未必會出現的利潤。

當被問及為何股市在關稅與政策不確定性下仍能逆勢上漲時,塞勒坦言他也難以完全理解。

他表示,「我們總把市場當成某種有意志的東西,其實市場只是一台投票機,」他並指出市場的韌性可能部分來自錯失恐懼 (FOMO),強調情緒而非基本面,才是當前推動價格的主因。


文章標籤

section icon

鉅亨講座

看更多
  • 講座
  • 公告



    Empty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