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量子科技到6G!中國定調六大未來產業 各地城市競相布局爭搶產業紅利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中國城市未來產業競速賽鳴槍 中央定調六大新賽道活化萬億成長極

根據中國近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定調量子科技、生物製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成為智能、6G 為未來產業發展領域,這不僅是中央層級對未來產業的頂層設計,更點燃全國城市的創新競速熱情。
從合肥的量子電腦到上海的腦機介面集聚區,從深圳的人形機器人產業園到北京的 6G 實驗室,一場圍繞未來產業的「都市卡位戰」已悄然展開。
作為量子運算、通訊、精密測量三大方向的策源地,合肥憑藉 93 家量子企業、24 個省級以上研發平台、超 2000 件相關專利,穩坐國內量子產業頭把交椅。「祖沖之三號」超導量子運算原型機、「本源悟空」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電腦的誕生,更讓合肥在全球量子版圖中佔據重要席次。
北京則憑藉清華、北大、中科院等頂尖科研資源,建構「基礎研究—工程化—場景驗證」循環,計畫 2030 年打造千億級量子產業集群,上海則另闢蹊徑,在中性原子量子運算領域與合肥、南京形成協同,聯合商湯、華為攻關核心技術。
深圳則在量子晶片、雲端平台突破顯著,濟南聚焦量子通訊核心零件,杭州則以研發經費支持推動晶片攻關。中國量子產業已形成「合肥領跑、多極聯動」的創新網路。
生物製造方面,生物製造以生物質為原料,透過工業發酵規模化生產目標產物,被視為顛覆性技術代表。最新報告顯示,上海、北京、深圳、天津在此賽道領先;上海 2024 年生物醫藥規模突破 9000 億元,位於張江科學城的中國首個合成生物創新中心已產出系列成果;北京昌平區集聚 120 餘家企業,2024 年收入超 60 億元,目標 2026 年培育 30 家領導企業;深圳憑藉全國首個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及國家生物製造產業創新中心,近三年吸收全國近半新成立合成生物企業;天津則靠化工基礎,在工業應用端搶佔先機,吸引巴斯夫、諾維信等跨國企業佈局。
杭州、蘇州等城市亦不甘示弱;杭州規劃培育 10 億元企業,蘇州在生物催化劑領域形成特色優勢,生物製造的「黃金時代」,正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
在氫能與核聚變能方面,各地佈局則呈差異化競爭。北京在氫燃料電池催化劑領域突破,今年氫能公車保有量達 1200 輛,建成 35 座加氫站,並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 (ITER) 關鍵任務,上海擬於 2035 年建成全球領先的氫能研發、製造與應用中心,截至 2024 年已推廣燃料電池汽車超計 300 萬公里。
廣州、佛山、重慶等地也在加速追趕,廣州去年 11 月推出 18 項支持措施,開發區已落地 20 餘個氫能項目,總投資超 40 億元,佛山劍指「中國氫能發展之都」,2024 年產業營收達 120 億元。
核聚變能領域上,合肥的「夸父」裝置、成都的小型化聚變堆企業、深圳的零件研發均取得階段性成果,清潔能源賽道的「多點開花」格局初顯。
腦機介面 (BCI) 方面,作為生命科學與資訊科技融合的新賽道,2024 年中國市場規模 32 億元,預計 2027 年達 55.8 億元。上海率先系統性佈局,發布專項政策,啟動全國首個腦機介面集聚區,涵蓋侵入式、半侵入式、非侵入式全技術路線,北京在非侵入式領域突破,腦電帽、意念控制機械臂等技術已應用於自閉症復健、憂鬱症治療,深圳則聚焦應用落地,華為、騰訊開發的非侵入式設備已應用於自閉症復健、憂鬱症治療,杭州在情感識別腦機介面領域孵化出「獨角獸」,成都佈局康復機器人並成立西部首個中試平台。腦機介面的「技術三角」正加速打開醫療、教育等民生應用新空間。
具身智能方面,具身智慧以人形機器人為代表,北京、深圳、上海、杭州綜合實力領先。作為「原始創新高地」的北京已成立中國首家省級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打算在 2027 年突破百項關鍵技術,培育千億級集群,深圳則是製造重鎮,產業鏈企業數量全國第一,總產值超 1700 億元,7 家企業入選全球百強,上海則構建「實驗室—工廠—場景」生態,產業規模佔全國三分之一,目標 2027 年集聚百家企業、推廣百件領先產品,杭州則憑藉核心零件企業,規劃 2029 年實現整機年產量 2 萬台、核心產業規模 200 億元,劍指「全球創新高地」。
至於在 6G 方面,作為「空天地一體」覆蓋的下一代通訊技術,北京、深圳、南京、上海正合力搶佔制高點。北京是標準制定核心,靠著清北、北郵在太赫茲通信等技術領域突破,2024 年出台行動方案,計劃 2026 年建成開放試驗環境,深圳則擁有全球最完整通信產業鏈,華為、中興專利數量領先,今年啟動「ICT + 行動」,推動 6G 與低空經濟融合,南京亦靠紫金山實驗室,在太赫茲傳輸實驗中實現比 5G 提升百倍的傳輸能力,目標 5 年內未來產業產值破 3000 億元,上海也啟動 6G 戰略任務專項,瞄準晶片、衛星互聯等方向,打造全球創新中心。
從中央定調到地方落實,上述六大未來產業的佈局,不僅是城市之間創新能力的較量,更是中國經濟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躍升的關鍵一步。
業內專家表示:「這些賽道的競爭,本質是對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經濟主導權的爭奪。」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