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兆美元是泡沫還是新紀元?華爾街分裂:輝達看多者押注算力剛需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10 月 29 日美股開盤,輝達 (NVDA-US) 周四 (30 日) 收黑 2% 至每股 202.89 美元,但周三 (29 日) 股價突破 210 美元大關,市值一舉躍升至 5 兆美元,成為人類史上首家達成此里程碑的企業,市場對其估值泡沫的爭論再度升溫,但越來越多分析指出,相較於泡沫破裂的擔憂,這家 AI 晶片巨頭的成長引擎或許才剛啟動。

若僅以傳統晶片公司標準衡量,輝達的崛起堪稱顛覆性。對比 1996-2000 年英特爾的市值迷思,從 1200 億美元增至 5090 億美元,成長主要依賴 PC 市場單一引擎,且作為 IDM 企業需持續投入重資產擴產。
然而,輝達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成長軌跡。該公司業務覆蓋 AI、資料中心、自動駕駛等多元賽道,2022-2025 財年營收複合成長率超 100%,遠高於同期英特爾 12.6% 的成長速度。今年 GTC 大會上,黃仁勳更預告 Blackwell 和 Rubin 架構 GPU 將在 2026 財年貢獻超 5000 億美元收入。
作為無廠半導體企業,輝達的輕資產模式使其擺脫產能擴張的沉重負擔,將更多資源投入研發與生態構建,為其持續高成長奠定基礎。
更深層的邏輯在於,輝達正從「晶片製造商」轉型為「算力能源商」。在 AI 產業鏈中,其角色類似石油公司為現代工業供能。上月輝達向 OpenAI 拋出 1000 億美元投資方案,擬共建 10GW 功耗的資料中心,相當於部署 500 萬塊 B300 晶片。在此模式下,OpenAI 承擔「算力消費者」角色,甲骨文提供基礎設施,輝達則隱身幕後成為「能源供應商」。
當算力成為新時代的「電力」,市場對傳統能源企業的估值邏輯有望被復刻。只要算力需求持續擴張,輝達就可規避重資產投入的風險。
當前 AI 產業的泡沫爭議反而凸顯輝達的優勢。儘管核融合公司 OKLO 等「AI 附屬產業」因融資驅動估值「虛胖」,但輝達已提前佈局具身智慧、物理 AI、量子運算等先進領域,其 Isaac GR00T 平台讓開發者透過少量資料產生機器人運動軌跡,這類技術研發雖不直接創造營收,卻持續消耗海量算力。
從自動駕駛到量子通信,輝達幾乎為所有 AI 研究方向提供算力支撐,確保自身業務與科技浪潮同頻共振。
關於泡沫破裂的討論,關鍵在於區分「算力過剩」與「商業化困境」。正如深度學習早期,即便下游應用尚未成熟,算力需求仍呈指數級增長。短期內,具身智慧、自駕等領域的研發投入將持續推高算力消耗,輝達無需等待下游獲利即可享受成長紅利。輝達管理層反覆強調道:「我們不預測泡沫何時破裂,只確保自己站在算力需求的源頭。」
市場共識逐漸清晰,輝達 5 兆美元市值不僅是泡沫,更是 AI 革命對算力價值的重估。當傳統企業仍在爭奪存量市場,這家公司已透過技術卡位,將自身命運與人類對智慧算力的無限渴求綁定。
未來兩年,隨著 Blackwell 架構落地及 AI 應用深化,輝達市值恐迎來新一輪躍升。畢竟,當世界開始依賴某種「新石油」,供應者的價值永遠值得重新計算。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