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指寒武紀!騰訊支持的AI晶片獨角獸燧原科技再衝IPO 陸GPU四小龍加快資本競速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今年秋天,中國網路巨擘騰訊控股 (00700-HK)投資版圖再傳佳音,重倉的 AI 算力獨角獸燧原科技上周六 (1 日) 向上海證監局提交上市輔導備案,正式重啟科創板 IPO 進程。這家專注國產 AI 雲端算力的科技企業,不僅承載著騰訊在硬科技領域的佈局野心,更被視為國產 GPU 突圍的關鍵力量。

中國創新創業媒體《鉛筆道》報導,燧原科技成長軌跡與騰訊深度綁定。自 2018 年成立以來,累計完成 14 輪融資,騰訊從天使輪便強勢入場,燧原成立僅 5 個月時,騰訊便領投 3.4 億元 (人民幣,下同),創當年晶片賽道融資紀錄,此後連續多輪跟投,最終以 19.95% 的持股比例穩坐第一大股東。
除騰訊外,上海國和投資、國鑫創投等國資背景機構也位列股東名單,凸顯燧原的「國家隊」屬性。
作為 AI 算力基礎設施的核心供應商,燧原科技業務聚焦通用人工智慧 (AGI) 訓練與推理產品,涵蓋晶片、加速卡、算力集群系統及軟體平台全鏈條。簡單來說,燧原科技產品既包括訓練大模型的「大腦」(訓練晶片),也包含運行大模型的「神經末梢」(推理晶片),更提供將成千上萬伺服器連網協同的叢集系統與適配軟體。這種「全端自研」能力,使燧原科技能為客戶提供從硬體到軟體的一體化解決方案。
但燧原科技的崛起,始終繞不開「國產替代」的時代命題。長期以來,中國算力中心高度依賴輝達 (NVDA-US)GPU,騰訊 AI 推理曾主要使用輝達 A100,中國移動等企業更依賴 H100。這種獨佔帶來三大痛點:斷供風險 (受出口管制)、成本高 (單卡超 10 萬元)、生態封閉 (企業客製難)。
燧原科技的解題思路直擊要害;一是性價比,其 S60 等產品性能對標輝達同檔晶片,價格卻「便宜不少」;二是開放生態,透過「計算」平台支援客戶二次開發,甚至能客製化萬卡集群,靈活適配美圖「AI 換裝」等突發算力需求。
技術迭代是燧原的底氣。成立 7 年間,已推出三代產品,2020 年首代訓練晶片上線,隔年推理晶片跟進,隨後二代、三代產品持續優化,創辦人趙立東與張亞林皆出身超微半導體 (AMD),團隊深諳 GPU 研發邏輯,也讓燧原科技在架構設計、性能優化上具備先天優勢。
市場環境變化則為燧原按下加速鍵。一方面,全球 AI 晶片需求激增。根據德勤中國日前發布的《技術趨勢 2025》中文版報告,2024 年全球 AI 晶片銷售額超過 570 億美元,預計 2027 年將達 4000 億美元。另一方面,中國算力中心建設雖受「窗口指導」管控,但國產化替代需求迫切。燧原科技的算力集群系統與自主軟體平台,恰好能滿足算力中心「自主可控 + 高效協同」的雙重訴求。
這次衝刺科創板,燧原科技直言將藉資本市場進一步加碼研發與產業擴張。對騰訊而言,這不僅是財務投資的階段性成果,更意味著燧原在 AI 底層算力領域的佈局趨於成熟。
從寒武紀 - U(688256-CN) 到壁仞科技,從摩爾線程到燧原,騰訊透過資本紐帶串聯起國產 GPU 的「軍團」,而燧原的上市或許有望成為觀察國產算力突圍的重要窗口。
當全球 AI 競賽進入算力決勝階段,燧原科技的故事既是科技獨角獸的成長史,更是中國 AI 基礎設施自主化進程的微觀註腳。燧原科技能否在科創板上交出滿意答案卷,不僅關乎自身估值,更承載國產算力「換道超車」的期待。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