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失守27000!法人:AI長線不變 電子「3強」逆勢成長至2026
鉅亨網記者張韶雯 台北
美國聯邦機構全面恢復運作,非農就業、薪資及 PCE 通膨等官方數據將重新公布。市場焦點轉向即將到來的聯準會 12 月利率決議,繼昨 (18) 日 27000 點大失守,今 (19) 日台股持續下殺,法人表示,台股短線波動難免,在全球 AI 產業進入獲利驗證期之際,台灣供應鏈展現韌性與前瞻布局,建議可趁最近震盪時檢視持股、汰弱留強,布局半導體先進製程、散熱、電源管理等 2026 年仍具強力成長性的產業。

本週輝達(NVDA-US)將公布財報,市場預期營收超過 540 億美元,成為檢驗 AI 產業基本面的關鍵指標。野村投信表示,若輝達財報優於預期,將有助於緩解市場對 AI 泡沫的疑慮。儘管短線市場因利率與數據公布出現震盪,AI 長期趨勢仍明確,AI 相關應用與互聯技術持續推動產業升級,建議投資人可關注台灣半導體及光通訊供應鏈相關主流供應商,逢低布局市值型主動式 ETF,掌握下一波 AI 成長契機。
10 月非農就業報告預定將於 11/20 公布,11 月非農就業報告則有機會如期在 12/5 公布,野村投信投資策略部副總經理張繼文分析,勞動市場降溫的趨勢仍持續,基於聯準會認為通膨前景變化不大,12 月仍有機會降息,退一萬步來說,無論 12 月降不降息,聯準會降息循環也沒有改變。
AI 方面,張繼文表示,目前市場對 AI 投資略有降溫,但事實上從近期 AMD 與 NVIDIA 的談話會發現,對於未來 5 年 AI 的成長依然保持樂觀,原因在於 AI 應用的層面越來越廣,從企業級的資料庫與軟體服務,到個人使用 AI 在文字生成、影音圖像等多元應用,使用 AI 的人數與場景越來越大,AI 算力需求也就越大,也因此全球 AI 資料中心持續擴建,市場對於 GPU、散熱、電力,甚至過去屬於周期性產業的記憶體,也將迎來新的成長動能。
張繼文分析,今年這波記憶體 (DRAM、SSD) 的漲價潮,除了受惠 AI 生成的資料量倍數成長之外,關鍵在於 AI 讓記憶體產業展現出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新供需格局」。這波需求主力不再是傳統品牌伺服器廠(如 Dell、HPE),而是直接由三大雲端服務商(Amazon、Microsoft、Google)主導採購,有望走得比過往更穩、更久,並且近年韓國大廠將產能轉向 HBM,台灣廠商在過去幾年有序地控管產能,才得以形成目前台韓五大廠商寡占市場且皆具議價權的局面,只要 AI 持續發展,記憶體產業有望走出更長久的行情。
00985A 野村台灣增強 50 主動式 ETF 基金經理人林浩詳表示,全球 AI 發展已從「算力競賽」進入「互聯競賽」,隨著電訊號傳輸瓶頸浮現,光互聯成為 AI 時代新的「傳輸神經」。特別是在推理市場,對高頻寬、低延遲與極致效能的需求遠超過訓練階段,矽光子與 CPO(Co-Packaged Optics)因此成為硬體創新的核心。
目前,矽光子技術已進入量產並持續升級,成為高速引擎;而 CPO 則將光引擎直接貼近 GPU,掀起終極封裝革命。輝達最新推出的 Rubin 與 Rubin Ultra 採用解耦推理架構,搭配 NVLink 6.0 高達 3.6TB/s 頻寬,預估 2026 年 AI 推理市場規模將突破 1,200 億美元,超過訓練市場五倍以上,矽光子與 CPO 技術正進入關鍵階段:
· 2024–2025 年:800G 至 1.6T 矽光子模組全面放量。
· 2026–2027 年:CPO 與 3.2T 光引擎爆發期。
· 2028 年後:6.4T 以上光互聯技術成為主流。
張繼文提到,台灣供應鏈具備從晶圓到封裝、雷射至模組的完整鏈結,已進入互聯競賽的新時代。以矽光子量產能力為基礎,衝刺 CPO 技術封裝,預估 2026–2028 年爆發期後可望迎來超過千億美金 AI 推理市場機遇。
張繼文認為,大盤從 11 月初的 28334 點向下修正至今天的 26600 上下,從產業表現來看,半導體、AI 因主流轉換出現短暫拉回,但傳產股中的水泥、食品、紡織及金融股有補漲味道,是大盤得以震盪換手再走高、走向更成熟階段的關鍵。建議投資人短線上避免追高,可趁最近震盪時檢視持股、汰弱留強,布局半導體先進製程、散熱、電源管理等 2026 年仍具強力成長性的產業。
※免責聲明:文中所提的個股、基金、期貨商品內容僅供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人應獨立判斷,審慎評估風險,自負盈虧。
- 跟財經大佛看懂全球趨勢 掌握投資關鍵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 〈聯鈞法說〉明年光模組、雷射成長值得期待 800G完成認證明年出貨逐季增
- 估值修正合理,趨勢股不要亂買,有資金準備佈局:雙鴻、華星光、金像電
- AI新力量!台股震盪中顯契機,創新科技族群底氣足
- 施羅德2026全球投資10大預測 看好台韓半導體、硬體供應鏈持續受惠AI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