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311」5周年將至 大數據測地震 風險早知道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3-07 15:31
日本「311」大地震引發福島核災,東京有示威者控訴政府的核電政策令他們飽受核災之禍。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大數據(Big data)有助災後救援,在東日本「311」大地震將近5周年紀念日之際,大數據技術更值得關注。大數據探測可分為「公民感應」(citizen sensor)和「機械感應」(machine sensor)兩大類,「公民感應」是指通過社交網站,搜集公眾對於感到地震的即時訊息;「機械感應」則是利用衛星圖像,例如大氣異常訊號,提早預估地震來襲的風險。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科學家過去根據地震頻率,預測下次地震時間,並觀察大氣變化及動物異常活動等訊號,警告地震來臨。然而,由於全球斷層活動頻繁,仍有大量地震先兆未能事前「捕捉」。美國紐澤西州企業Terra Seismic嘗試利用大數據分析,改變這個局面,指出地震發生前,地表釋放的能量及氣體引致大氣異常。Terra Seismic由2004年起利用各地衛星資料,觀察大氣的不尋常變化,並撰寫開放源碼軟件,分析各地震高危區的衛星影像及地面數據,再結合歷史資料,從而預測地震。
Terra Seismic去年2月22日警告,印尼蘇門答臘島將發生芮氏約6.5級地震,當地9天後果然發生6.4級地震。Terra Seismic現時提供免費及收費地震預測服務,部分政府部門、保險公司及對沖基金均是客戶。公司更揚言能預測9成大地震。
隨着智能手機和社交網站普及,普羅大眾也可提供大量有用的數據,用於天災警告和救援。《聯合國發展報告》指出,美國地質勘探局(USGS)追蹤微博twitter有關地震的帖子,因為民眾感到地震時,會以很簡短的詞句,在數十秒內迅速報告自己感到震動。相比地震儀在2分鐘內探測到地震,「人肉感應」有時讓當局更快確認地震資訊。
電腦運算能力提升,除了協助科學家預測地震,亦可用作改善救災部署。東京大學教授宋軒研究日本160萬部手機,在「311」後一年的位置記錄,追蹤國民在地震後的行蹤,分析受災程度、政府公告、庇護所位置以至新聞報道等因素,對人口流動的影響。如此一來,當局便能因應經驗,妥善調配救災資源。宋軒強調尊重公眾私隱,學者只會分析手機位置數據,不會收集姓名等個人資料。他指出,日本自然災害頻繁,未來發生大地震的機會相當高,政府有需要知道人們災後的去向,改善救災。
Science Daily網站消息指,日本東北大學與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科學家研究發現,可透過監察不同斷層間持續緩慢移動的速度,更準確預測強烈地震,新方法還有助科學家在較以往30年為一個周期的更短周期內,預測地震機率。
2011年「311」大地震由日本東北部沿岸的斷層活動引發。兩間大學的地震學家在《科學》雜誌發表研究結果指,翻查該處總長逾1000公里的斷層區,自1984年至2011年的2.5級以上地震,共有1515處海域曾持續輕微地震共6126次,相信均是由斷層持續移動引發。他們分析後發現,當持續移動速度較快時,發生5級或以上強烈地震的機率明顯較高。
《洛杉磯時報》/彭博社報導稱,美國地震學家上月推出地震感應手機應用程式(app)「MyShake」,Android用戶下載後,可用來探測地震。當同一地區同時有逾300部手機向伺服器發出震動感應時,便顯示極可能發生地震,當局可提早向距離震央較遠地區的居民發出警報,憑藉無線電波傳播速度快過地震波的優勢,讓居民有數秒甚至數分鐘時間預先準備。
MyShake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與德國電訊公司合研,利用智能手機中常見的感應器「加速計」,能探測到5級以上地震產生的獨特震動,準確度高達93%。加大柏克萊地震實驗室總監艾倫指出,雖然手機app不能完全取代地震監測站,但在經濟較落後地區可發揮關鍵作用。他以去年發生大地震的尼泊爾為例,當地幾乎沒有地震監測站,但有600萬名手機用戶,僅首都加德滿都便有60萬,「若MyShake能在當地運作,便有望發出地震預警」。
美國《複合材料製作》雜誌/《國際財經日報》指出,台灣南部上月初發生6.4級強烈地震,共造成116人死亡,其中114人因台南市維冠大樓倒塌慘死,再度顯示抗震建築對減少地震傷亡的重要性。日本跟台灣一樣地震頻發,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便導致無數建築物和橋樑倒塌,造成6,434人死亡。日本近年積極結合抗震科技,在興建大廈時加入抗震設施,並不斷有新的抗震建築面世。
曾獲日本、意大利及芬蘭等國家建築獎的日籍建築師隈研吾,與建築材料生產商小松精練株式會社合作,利用碳纖維為一幢3層高的小松精練辦公大樓抗震,日本潮流網站Japan Trends指出,這是全球首幢碳纖抗震建築。大樓主體以混凝土建成,以碳纖維作地基,並由外表看似青草的海綿狀陶瓷物料包圍,屋頂還有空中花園,依靠雨水灌溉植物。隈研吾使用小松精練的招牌產品熱塑性碳纖維物料CABKOMA,製成包圍整幢建築的碳纖維桿。小松精練指出,CABKOMA擁有高拉伸性、外表美觀、結構強韌及重量輕等優點。
國立防災科學研究所(NIED)科學家為改善建築抗震設計,早前在神戶附近的模擬地震測試基地,興建一幢10層高的大樓作測試抗震措施,是迄今全球用作同類測試的最高混凝土建築。大樓長闊分別為20及15米,高度達27.45米,重1000噸,研究人員模擬它承受7.3級地震,相當於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強度,發現大樓雖然猛烈搖晃,但沒倒塌。NIED希望研究得出的數據,讓當局在將來的公共機構建築設計中,實施更嚴格抗震要求。
日本2011年「311」大地震引發海嘯,造成1.9萬人死亡或失蹤,更引發福島核災,隨着「311」五周年臨近,各災區舉行悼念活動。在重災區岩手縣陸前高田市勝木田地區的秋葉神社,昨日主辦慰靈儀式,約100人參與。海嘯造成40死、18人下落不明的宮城縣氣仙沼市小泉海岸則有慰靈儀式和清掃活動,約50人手捧鮮花面向大海,默默哀悼。
倫敦奧運前日本隊羽毛球手潮田玲子、前日本職業足球聯賽的福田正博等頂級運動員,前日參加宮城縣石卷市的重建支援活動,指導孩子們做運動。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