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報告:亞洲貿易引擎作用近幾年逐漸消失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3-23 09:50
◎每經記者王辛夷
3月22日下午,博鰲亞洲論壇發布了《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新興經濟體發展》和《亞洲競爭力》三份2016年年度報告。
報告顯示,亞洲經濟體之間的依存度遠不及歷史的最高水平,亞洲跟隨全球經濟,亞洲貿易的引擎作用正在消失。
與此同時,G20國家中的11個新興經濟體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調查發現,11個新興經濟體(E11)2015年的增長率出現了明顯的放緩,從2014年的5.1%下降至2015年的4.5%。
面對這樣的情況,亞洲國家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聚焦在創新、創業上。中國政府打造創業、創新新引擎,韓國倡導發展創造經濟,印度也提出要成為創業公司樞紐。
亞洲一體化進程放緩
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的主題是“亞洲新未來:邁向命運共同體”。然而調查卻顯示,這一年裡,亞洲一體化進展並不順利。
事實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亞洲的貿易、投資和金融出現了一系列結構性變化,這些變化正在對亞洲一體化進程產生重要影響。
在過去二十多年裡,亞洲貿易一直都是拉動全球貿易,乃至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2007年以前,亞洲出口的增長率高達17.4%,然而到2014年,這個數字僅為1.5%。
對外經貿大學副校長林桂軍對《每日經濟新聞》介紹,在過去,亞洲貿易和世界貿易相比有著明顯的優勢,而最近幾年,這種優勢正在逐漸消失。
這種變化的另一個重要影響就是,貿易對經濟的貢獻率也在下降,而對此體會最深的,莫過於“世界工廠”中國。
2015年,中國貿易總額下降8%,同期GDP仍然實現了6.9%的較高水平增長。今年全國兩會上提出的目標是,貿易增長6%,GDP增長是6.5%到7%。而就在幾年以前,貿易增速還保持在GDP增速的一倍以上。
這種情況當然不僅局限於中國,也不僅是在亞洲,貿易增速低於GDP增速已經成為了後金融危機時代,世界經濟的普遍現象。
報告顯示,亞洲貿易自身的依存度從2012年曆史最高水平的59.49%降至2013年的53.01%,2014年雖然升至55.65%,但是與2012年的歷史最高水平相比,仍差距甚遠。
雖然一體化進程明顯放緩,但面對當前壓力,亞洲國家卻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轉向了創新。
除了中國政府在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韓國也提出了“創造經濟”的概念,印度政府更是呼喚印度成為創業公司樞紐。
前世行高級副行長林毅夫認為,進入後工業化時代,要實現收入水平的提高,就必須提高勞動生產率水平,那就需要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
E11面臨諸多不確定性
和亞洲國家面臨的問題相比,E11的困難似乎更多。
在11個新興經濟體中,不乏巴西、俄羅斯、沙特這樣的資源出口國,而大宗商品市場低迷已久,這些國家也都深受影響。其中,沙特阿拉伯因油價下跌受到的損失佔其2014年GDP的16.8%。
所謂幾家歡喜幾家愁,消費者總能從促銷中得到實惠,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也將福利轉移給了消費國。
報告顯示,印度、南非和韓國因油價下跌而獲得的收入轉移,相當於其2014年GDP的2% 到4%,中國獲得的收入轉移也相當於2014年GDP的0%到2%。
大宗商品在國際貿易中佔有重要地位,其價格下跌也對貿易產生了巨大影響。數據顯示,2015 年上半年,E11國家貨物貿易總額較2014年同期下降了12%,服務貿易總額也下降了3.8%。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姚枝仲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除了世界性的因素之外,新興經濟體還受到了貿易保護措施的影響,當前很多區域貿易談判的發展趨勢並沒有朝著有利於新興經濟體的方向在發展。
在錯綜複雜的全球經濟形勢下,E11在2016年的發展也存在著不確定性。姚枝仲提醒,2016年需要特別注意發達經濟體的貨幣政策導向,大宗商品價格的變化,以及貨幣金融市場爆發危機的風險。
同時他提到,不確定性並不都是負面的,還需要關注“一帶一路”這樣的倡議會不會產生一個新的國際經濟合作模式。
- 供應風險與需求疲軟拉鋸 油價短線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