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首都不平靜 復活節起義百周年 爭議仍不斷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3-28 15:50
新芬黨趁機遊行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對愛爾蘭人而言,復活節除了宗教意義,還有特別歷史意義。愛爾蘭武裝分子1916年復活節在都柏林起義,展開抗英武裝運動,成為當地獨立運動重要里程碑,史稱「復活節起義」。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等地昨(27)日均有活動,紀念復活節起義100周年,然而事件的武裝性質至今仍爭議不斷。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1916年4月24日,逾1000名武裝分子趁復活節舉兵,佔據都柏林市中心多處建築,並在郵政總局外發表獨立宣言。愛爾蘭當時的宗主國英國隨即派兵清剿,武裝分子4月29日投降,領袖其後遭處決。
儘管武裝抗爭失敗,但愛爾蘭獨立運動聲勢不斷壯大,共和派在1918年議會選舉中大勝,更引爆獨立戰爭。英國1922年終容許愛爾蘭大部分地區獨立,成為20世紀大英帝國解體的序章。
後殖民研究學家賽義德形容,復活節起義是20世紀民族解放戰爭的楷模,日後的甘地及胡志明也受其影響。《觀察家報》社論指出,復活節起義是英國歷史分水嶺,近年聯合王國內部凝聚力減弱,當局或可從愛爾蘭汲取經驗。
都柏林昨日有巡遊紀念復活節起義,約5000名武裝分子後裔出席,隊伍經過郵政總局門外時,由軍官再次宣讀獨立宣言。由於復活節起義頗具爭議,當局昨日同時悼念當年喪生的英軍、武裝分子及平民。總統希金斯前日出席悼念活動時特別強調包容,稱先賢的理想仍未徹底實現,促請國民繼續建設包容的共和國,成為「新愛爾蘭」。
愛爾蘭武力爭取獨立的復活節起義距今已100年,但仍有不少爭議。親英的統一派認為,起義是叛國行為,因為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少愛爾蘭人在歐洲抵抗德軍入侵。然而對民族主義者來說,起義是愛爾蘭立國之本。在主張脫離英國的共和派內部也有不同聲音,有人認為起義未能統一愛爾蘭及北愛爾蘭,是一次「不完全革命」,因此愛爾蘭並非真正的國家。
起義造成大量平民死亡,嚴重破壞都柏林,以目前價值計算,經濟損失為2.29億英鎊。現時愛爾蘭執政統一黨部分高層人士認為,當年起義前,英國政府已允許愛爾蘭自治,因此愛爾蘭本應可和平獨立,無需發動流血衝突。
曾主張武力脫英的新芬黨則堅稱,在16至17世紀,英格蘭以暴力手段取得愛爾蘭統治權,故必須用武力才能打擊英國的管治。新芬黨又認為,愛爾蘭立國後與英國簽訂的所有協議,均背叛愛爾蘭革命原意,視起義為未竟事業。
- 供應風險與需求疲軟拉鋸 油價短線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