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軍:信托違約是投資理性的回歸
鉅亨網新聞中心
和訊特約
剛性兌付終結者
信托(本文專指:固定收益類信托)經過最近幾年的高速發展,總規模已超過10萬億,是僅次於銀行的第二大金融機構。信托能有如此高速的發展一方面得益於近幾年央行推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銀行收緊銀根;另一方面便是流傳於信托業的潛規則:剛性兌付,客戶在不承擔風險的情況下輕松獲取比銀行定存高出2-3倍的收益。而如今神話可能即將破滅。
處於風口浪尖的是中誠信托“誠至金開1號”。其實這個項目兌付風險自2012年上半年便已暴露。融資方山西振富集團只是一個注冊資本只有5000萬的家族企業,但就這么個企業卻大手筆融資30.3億,優先與劣后的結構設計竟然高達100:1。2012年5月,公司實際控制人王平彥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被警方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身陷囹圄。並由此牽出一系列法律訴訟案件,風險完全敞口,融資方資不抵債,失去償債能力。信托到期兌付的時間是2014年1月31日,由於此項目涉案巨大,受托方中誠信托注冊資本24.5億,帳面貨幣資金更少,由信托公司先行墊付幾乎不可能。本項目托管行,也是項目的推介方工商銀行(601398,股吧)早早宣稱對該項目只是推介不承擔“兜底”責任,為如期兌付更添變數。所以,雖然形式上目前尚未違約,實際上違約可能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中誠信托的兌付危機如幽靈般刺激著客戶的神經,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弄得滿城風雨,人心惶惶。每人都在討論,很多信托客戶也都向我打聽對此事的看法,潛臺詞當然就是他們的項目是否也有問題。
我不確定中誠信托此項目能否最終兌付,但我確定的是,即使不是該項目,未來也一定會有信托項目出現不能兌付的情況。只要是投資,風險與收益便如影隨形。現在信托出現了信任危機,只在於當初客戶的期望或“被期望”過高,認為只賺不賠。其實稍想一下就知道,如果信托果真有金鋼不壞之身,那么至少有兩點說不過去:第一,與同期的銀行定存相比,信托收益高出2-3倍,讓定存的客戶情何以堪?第二,同為信托項目,有些收益率僅為7%,有些卻高達12%,如果都能剛性兌付,低收益信托何來存在價值?所以,剛性兌付只是一個經不起推敲的口頭承諾,是一張一點就破的薄紙。但是,這無礙於信托存在的價值,信托絕不會因為沒有剛性兌付的光環而沉淪,相反,會促使投資更加理性的回歸,會讓信托產品更有約束力。
正確看待信托
信托與股票、基金、債券、黃金、外匯等一樣,都屬於投資產品,將信托視為投資產品是正確看待信托的關鍵。任何投資產品及其市場都會歷經風雨,都曾瘋狂但終歸平靜。
股市在上世紀90年代初,全民炒股達到瘋狂地步。全國各地股民涌入深圳、上海,背著整麻袋的身份證去開設帳戶,為買到股票徹夜排隊。物極必反,好景不長。股市經過91、92年的瘋狂,93年便出現慘烈下跌。此后,牛熊交替,牛短熊長的局面延續至今。風險總是在人們最樂觀的時候悄然降臨。2007年,大家都對股市津津樂道認為黃金十年來臨,萬點不在話下,結果股指k線如同過山車,僅2008年就腰斬三分之二,a股進入有史以來最長熊市而且現在還看不到未來。在歐美股市迭創新高,日本股市去年漲幅超過50%的情況下,a股卻還在2000點左右苦苦掙扎。大盤如此,個股卻頻頻亂象叢生,中石油淪為最坑爹股票,像一位沒有權勢的大房太太,大部分時間只是一個擺設和工具,只能孤芳自賞。當需要拉抬或打壓股指時,便成為其傀儡。前兩年的重慶啤酒(600132,股吧)及近期昌九生化(600228,股吧),都憑無中生有的概念瘋狂炒作,真相大白后又連續10個無量跌停,讓其股民損失慘重。有些股民甚至是融資買入股票,連續跌停不但讓其爆倉,血本無歸,甚至倒欠證券公司巨額資金。主力利用資訊優勢在股市中翻江倒海,血洗絕大部分中小股民。
國債期貨也歷經波折,1992年發行的3年期國庫券,1995年2月23日,上海萬國證券公司違規交易327合約,最終因政府干預萬國證券虧損16億元人民幣,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國債327事件。英國《金融時報》稱這是“中國大陸證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這是一次總的來說是瘋狂瓜分國有資產的豪華大餐,躺下了一個萬國證券,造就了大批千萬億萬富豪。國債期貨由此夭折,直到18年后的2013年才重新開啟。
信托首次危機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末,廣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是僅次於中信的中國第二大信托投資公司,也是中國在海外最活躍的融資視窗之一。1997年下半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廣國投由於經營管理混亂,出現外債支付危機。經過行政關閉清算,其負債狀況驚人,行政手段已無法挽回,遂決定對其實施破產。廣國投破產案是中國第一例非銀行金融機構破產案,涉及債權債務數百億元,被稱為中國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浮出的最大冰山。為此監管層重新整頓信托市場,2000年以后重新發放信托牌照,到目前為止,全國也僅有不足70家信托公司。
黃金、外匯、qdii基金、國內公募、陽光私募……無不有過從開始的沖動到最後的一地雞毛。炒期貨、炒黃金、炒外匯等帶有多空操作及放大杠桿的交易品種爆倉現象屢見不鮮。相比之下,信托已經很好了,即使30億兌付出現問題,也僅為10萬億的萬分之三,我們再嚴重一點,即使有1000億的信托資產出現兌付危機,那也是占整個信托規模的1%,剩余99%的信托如期兌付本息。放眼目前非保本類的理財產品,哪個能有如此高的賺錢效應?
投資理性回歸
經歷了那些投資失敗過程的投資者會變得成熟起來,有些投資者自覺不適永遠離開這個市場,有些投資者卻從中找到投資樂趣甚至致勝秘訣。
現在信托正在經歷這樣的過程,前幾年在隱形剛性兌付的庇護下,投資者認為信托能有較高穩定收益而無須承擔風險。故傾囊而出,即使只能勉強湊夠100萬的投資起點也不惜全部投入。有些甚至是本不具備資格的幾位投資者湊在一起拿出上百萬資金合伙做信托。這些投資者的抗風險能力可想而知,一旦發生問題對於他們來說可能都是致命的。自2013年下半年后,信托市場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信托資產規模的增長速度也大大放緩。這是理性回歸的開始,而只有當信托真正出現不能全額兌付本金及收益的情況下,信托投資也才會回歸真正的理性。
每個投資市場都有其生存業態及相應的客戶群體,開始會魚龍混雜及非理性成長,但終會歸於平靜。不合格的產品或不合格的投資者都被淘汰,而合格的投資者會留在里面,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同時也獲得相應的投資報酬。
我斗膽做點前瞻性的分析,信托之后,一定還會有新的投資產品經歷大起及大落,比如現在的互聯網金融,余額寶成就了天弘基金,百度、騰訊大舉進攻互聯網金融,這些產品都較銀行定存有更高的預期收益及更靈活的流動性。還有現在的p2p網貸平臺,更是有超過10%的預期收益。他們會不會成為下一張倒下的多米諾骨牌?很有可能。
再前瞻一點,現在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哪天會不會出現不能兌付本金及收益的情況?也有可能。別說理財產品,現在連銀行也會出現倒閉的風險,即使存款也可能只保護50萬以下的儲戶,存款保險(放心保)制度的推出恰恰是因為未來存款也不再保險。
所以,我們應給予信托更多理性的對待,既不盲目追捧也不肆意詆毀。我們應花更多時間去篩選屬於信托的客戶群體,花更多的時間去關注具體信托項目的風控情況,而不是人云亦云或空穴來風,這才是我們應有的投資態度。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我們要去一個目的地,有很多交通工具可供選擇,盡管我們也屢見空難所造成機毀人亡的慘狀,但是對於有經濟能力且追求舒適的中高階人士乘機仍然是他們的首選,事實上,從發生的概率來看,飛機也仍然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信托就像是交通工具中的飛機,適合中高階人士,它效率更高,也相對安全,但也可能會“出事”。
作者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
- 關稅戰引爆市場重置,「匯」變才是贏家?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