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騰訊阿里火拼打車或違規:返現被指不正當競爭

鉅亨網新聞中心


“乘客通過支付寶/微信支付向司機付打車款,實際上是一筆結算合同,乘客是委託方,支付寶/微信支付是受托方。司機更類似於促銷員,因為可支付車費的方式很多,司機向乘客推薦用支付寶、微信支付,並獲得獎勵,相當於拉了一筆業務。”郎立新律師表示,支付寶/微信支付提供了結算服務,不向乘客收錢,還要倒貼10元返現,顯然是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

早報記者 陸玫


新年第一個月天上掉下了“餡餅”。嘀嘀打車和微信支付挑頭,在全國32個城市以“乘客立減10元、司機立10元”的返現方式推廣手機支付。10天后,快的打車與支付寶几乎套用了前兩者的推廣模式,在全國40個城市推出“乘客返現10元,司機獎勵15元”。

大多數消費者都能明白,號稱“請全國人民免費打車”的其實並不是嘀嘀打車或快的打車這兩家還未找到盈利模式且仍在花錢的軟件開發商,各自背后的大佬騰訊和阿里巴巴才是正主。

這場始於1月10日,以手機支付市場為爭奪目標的最新一輪“兩寡頭”征戰仍在持續,雙方都稱要燒完數億元預算再。

對此,杭州一位律師表示,這樣的競爭是擾亂正常市場秩序的,工商部門應予以查處。

“金主”請客“免費打車”

易觀國際去年第三季度數據顯示,快的打車在國內市場份額為41.8%,嘀嘀打車為39.2%,排第三位的搖搖招車市場份額僅為9%。當時快的在上海、浙江、江蘇、廣東等地均佔據市場份額第一,嘀嘀在北京市場的用戶數占中國打車APP整體用戶數的7.7%,優勢明顯。去年末,嘀嘀南下、快的北伐的圈地大戰打響。

兩家打車軟件叫板的背后顯然是騰訊、阿里巴巴兩大“金主”的對決。去年,阿里巴巴兩次向快的投資,總數近億美元。嘀嘀打車獲得三輪融資共1.18億美元,其中騰訊投資4500萬美元。對兩位“金主”而言,嘀嘀、快的本輪的競爭本質是微信支付與支付寶錢包間的手機支付用戶爭奪戰。

1月10日,嘀嘀打車軟件在32個城市開通微信支付,使用微信支付,乘客車費立減10元、司機立10元。1月19日,嘀嘀宣佈追加2億元預算。其第一周成績為,7天訂單過百萬,16日1天訂單過50萬,微信支付過15萬筆,乘客微信支付次數前10名用戶中杭州占3名。

20日,快的打車和支付寶宣佈,全國40個主要城市的40余萬快的司機支持支付寶收款,使用支付寶,乘客車費返現10元,司機獎勵10元。21日,快的和支付寶再次提升力度,“投5億元請全國人民免費打車”,司機獎勵增至15元。

信息鴻溝導致新的不平等

兩巨頭砸錢火拼的直接結果是,一大批新增乘客、司機接入手機叫車軟件。

去年7月,早報記者在杭州第一次用快的,約30多元的單子一發布,幾秒鐘就被的哥戚師傅搶單。戚師傅駕駛座邊3個智能手機一字排開,分別用微信、嘀嘀、快的,叫車信息提示音不斷。當時新潮的戚師傅每天能接到兩三筆叫車訂單,“起步價一般沒人搶,中遠途競爭激烈”。

戚師傅沒想到打車軟件在半年后的爆棚式發展。現在杭州打車時,不難發現越來越多的哥的智能手機響個不停,信息更新速度也越來越快。數據顯示,杭州有2.2萬名出租車司機使用快的。嘀嘀發起挑戰后,目前約有1.7萬名杭州出租車使用該軟件。杭州主城區出租車總量約9000輛,打車軟件在杭州的哥中的高覆蓋率很是驚人。

目前的哥從叫車軟件接到的單子數量也非戚師傅在去年7月時所能企及。嘀嘀打車杭州區域負責人表示,1.7萬名司機用戶中,約有1/4已放棄掃街,完全依靠打車軟件接單。“前一天晚上提前搶好早高峰的預約長途單,跑完剛好過早高峰,再掃街、搶單結合,降低空跑率,油費省了,營業額每天反而能多100多元。”已在快的上成功接單500多筆的杭州的哥王師傅告訴早報記者。

杭州的出租車司機很喜歡打車軟件。快的、嘀嘀此輪推出的返現活動,讓杭州的哥最高日增收可達135元。打車軟件內置的“加價叫車”功能也增添了收入,盡管“加價叫車”是乘客自願行為。

對乘客而言,無疑很享受每單省10元。但打車軟件像無形的門檻,將原本平等的各個乘客置於不平等的地位,加深了信息鴻溝導致的社會不公平現象。“的哥都不掃街了,路上打不到車”、“沒裝打車軟件的乘客打車更難”、“司機按路途遠近挑客,近的不願意去”、“司機以有人預約為由拒載”,各類來自乘客的負面聲音不時在媒體或論壇出現。

監管部門的新難題

新浪昨日1項關於打車軟件的調查顯示,46.1%網民沒有使用過打車軟件;53.9%用過打車軟件的網民中,41.9%常用快的打車,31.9%常用嘀嘀打車。

“打車軟件的出現是市場決定的,它使司機的經營習慣和乘客打車習慣發生變化。”杭州市道路運輸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向早報記者表示,打車軟件給大多數乘客提供了方便,“和12306鐵路網絡售票一樣,不會使用網絡的消費者更買不到票了,但大多數人買票更方便了”。

該負責人坦言,隨打車軟件的快速發展,很多新問題會逐漸浮現,“運管部門不該強行干預,而應該規範這個行業,不然市場會亂,規範行業的目的是讓乘客更容易打到車”。

去年10月22日早報長三角版曾報導杭州市道路運輸管理局正醞釀將手機打車軟件納入統一的管理平台,並可能禁止“加價叫車”。昨日,杭州市運管上述負責人仍無法告知早報記者該管理平台的相關進展。

運管部門所言“對打車軟件行業進行規範”,落實到具體,目前可能僅表現在對乘客投訴的處理上。這顯然成了監管部門的新難題。“市運管沒有接到過乘客關於司機使用打車軟件的投訴,有過2起乘客使用打車軟件預約后對出租車司機服務態度的投訴,但這與是否使用軟件無關。”上述負責人表示,關於加價叫車,屬於物價部門管轄範疇,且加價是乘客自願,“一刀切”管不好。

早在2003年,杭州就設立統一的官方出租車叫車平台。“現在日均叫車約6000次,時成功率約90%,早晚高峰很難約到車。”上述負責人告訴早報記者,除了電話預約,運管還開發了短信、微信、手機客戶端等8種叫車平台,但市場知名度不高。

“嘀嘀、快的是市場化砸錢,我們是品質化運營,發展方向不同。”杭州官方叫車平台負責人直言。

返現被指不正當競爭

在這場巨頭砸錢“盛演”中,出租車司機無疑是最有效的促銷員。杭州是快的打車的總部,早報記者去年裝上快的打車APP,遠途打車時試過幾次,預約、搶單、上車,挺順溜。1月中旬的一次打車,的哥忽然問“怎麼不用嘀嘀打車、微信支付呀,每筆能減10元”,說著要發下載地址。

打車軟件的成長過程一直伴隨質疑,從“加價叫車”到乘客不平等問題。此輪兩巨頭燒錢搶奪手機支付市場戰中,嘀嘀、快的的返現行為還被律師質疑涉及不正當競爭。

“乘客用手機通過支付寶/微信支付向司機付打車款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筆結算合同,乘客是委託方,支付寶/微信支付是提供結算服務的受托方。司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結算合同當事人,更類似於促銷人員,因為可支付車費的方式很多,司機向乘客推薦用支付寶、微信支付,並獲得促銷費用,即獎勵,相當於拉了一筆業務。”浙江六和律師事務所律師郎立新表示,在結算過程中,支付寶/微信支付提供了結算服務,不向乘客收錢,還要倒貼10元返現,顯然是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手機支付服務。

“支付寶、微信支付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目的就是與對手競爭,這樣的競爭是擾亂正常市場秩序的,工商部門應予以查處。”郎立新表示。

昨日,早報記者希望就此問題採訪浙江省工商局經濟檢查處相關人士,截至發稿時仍無回應。

業界沒有疑問的一點是,快的、嘀嘀打車軟件瘋狂“燒錢”的背后,是支付寶錢包和微信支付的戰略佈局,兩者在生活領域切入移動端,擴大無線端佈局,更試圖形成一種支付習慣,騰訊、阿里的支付戰爭將會逐漸延續至餐飲等其他下服務中,未來支付戰仍將長期繼續。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