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師:“新興市場已死”言過其實
鉅亨網新聞中心
3年時間內,新興市場明顯失寵了。新興市場資產曾被視為一個關鍵的戰略資產類別,受到許多投資者的青睞,如今卻基本淪為“不受歡迎的人”。
截至3月中旬,新興市場股票基金已經一連21周出現資金凈流出。土耳其和烏克蘭政治動盪,加上阿根廷貨幣貶值,加劇了投資者的不安。
但借用馬克 吐溫(Mark Twain)的說法,關於新興市場已死的報導夸大其辭了。沒錯,近期展望引起擔憂,但重要的是記住一些關鍵事實。
新興市場出現波動是正常的。許多投資者被新興市場最近的波動嚇壞了,但這種波動並非反常。事實上,與過去幾年不尋常的平靜期相比,目前的波動性反而更能體現新興市場投資的特點。
自1995年以來,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年化波動率約為25%,而MSCI發達市場指數的年化波動率約為15%。但美聯儲(Fed)和動作越來越大的日本央行(BoJ)提供的大量貨幣流動性,降低了市場波動性,因為投資者一直以來被迫投資風險更高的資產,以博取收益。
更正常的環境
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估計,在2009年至2013年間流入新興市場資產的資金總量中,大型發達國家央行的大規模資產購買計劃占到了60%。眼下隨著量化寬鬆走向終結(至少在美國是這樣),我們開始回歸一個更正常的環境。
新興市場有一種經歷劇烈且長期崩盤過程的趨勢,但從長期來看,自1950年以來,新興市場的年平均表現較發達市場勝出1.5%。
原因何在?有關新興市場增長的分析已然長篇累牘,但無論你是否接受,新興市場表現勝出的一個更根本原因在於:波動性更大,投資風險更高。投資者敢於承擔風險,理應獲得補償,在新興市場,他們則是在長期獲得了補償。
由於風險的存在,新興市場並非適合所有人。對更保守的投資者來說,新興市場資產、尤其是股票,在投資組合中所占權重應當很低。無論相對價值如何,在保守投資者眼中,這一資產類別的波動性都太大了。
但對於有足夠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投資新興市場可以有一番作為。甚至在中性或激進投資組合里,對新興市場的設定也應適度,但新興市場可以提供多元化,通常發揮輔助作用。目前,新興市場與發達市場的相關性仍很低,不過已高於過去。
便宜,但非好買賣
相反的觀點是,新興市場資產如此便宜,現在正是買入的大好時機。這個觀點正確與否?股票是不貴,但還沒降到過去新興市場出現過的超低價。
目前新興市場股票的市盈率約為11倍,低於長期平均值,但在2008年和1997至1998年間的市場底部時,其歷史市盈率曾低至7、8倍。
然而,近期不分青紅皂白的拋售創造了一些機會。雖然非必需消費品板塊、互聯網板塊、尤其是銀行板塊看來很貴,但所有與資源相關的股票似乎都很便宜。挑戰在於,盡管確實存在一些真正的低價股,但投資者在仔細篩選時,需要有一定的靈活性。
未來幾年的某一時點,新興市場資產可能再受青睞。當初吸引投資者的許多理由如今仍然成立。長期來看,發展中國家的增長可能更快,很可能比發達國家快很多。在從外匯儲備到主權債務水平的許多指標上,發展中國家已大為改善,在有些情況下,看來要好於許多發達國家。
在某種程度上,新興市場的當前挑戰源於錯失良機。許多新興市場沒能抓住央行寬鬆貨幣條件提供的機會視窗,啟動必要的結構改革。盡管幾個新興市場國家近來努力改革——比較突出的是墨西哥——但從印度到巴西的許多大型發展中國家仍面臨著非常大的改革阻力。
投資者的好訊息是,許多挑戰已日益在股價中得到了反映。投資新興市場時,應當小心謹慎,但不應全盤否定。
本文來自FT中文網,作者為貝萊德(BlackRock)全球首席投資規則師
譯者/邢嵬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