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權益類銀行理財產品發展的分析及展望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4-20 15:55
摘要:
從宏觀方面來看,在2016年,美聯儲進入加息周期,預計至少還有兩次加息,疊加人民幣被納入SDR和國內經濟持續下行等因素,人民幣貶值壓力增大。人民幣貶值在很大程度上會導致資本外流和風險偏好下降,雖然深港通即將開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外資的引入,但市場新增資金不足的局面較難改善。在此前提下,2016年權益類市場同樣很難出現趨勢性機會,大概率維持震盪表現。
如果說封閉式銀行理財產品因隱性「剛兌」使得其配置風險相對較高的權益類資產的動力不足的話。不需要「剛兌」且收益波動較大的凈值型產品的表現或許更能說明問題。據普益標准數據顯示,2016年1月至2月新發行的88款凈值型產品中,僅3款產品(光大銀行(601818,股吧)2款,中信銀行(601998,股吧)1款)配置了權益類資產,其占比僅為3.41%。
在2016年,要對沖資產端持續下滑的收益,即使是權益類產品僅采用傳統的固定收益模式仍會收效甚微。銀行理財應該更加重視風險與收益的匹配,根據不同客戶的需求,提供不同的參與方式。如果客戶承受能力相對較強,可提供風險暴露處於固定收益類和完全暴露之間的產品,如定向投資類、夾層類、量化對沖類的產品等,使產品配置更加靈活,收益也有所保障。同時,面對高凈值客戶也可以采用MOM、FOF等委外模式直接投向二級市場或者風險相對較高的資產。
2015年上半年,隨着A股市場的大熱,權益類資產成為銀行理財關注的焦點,權益類產品的暴增極大的減緩了銀行理財收益率下滑的幅度,使得該類產品會逐步取代債券與貨幣市場類產品成為銀行理財的主流投向的言論塵囂日上。不過隨着股災的爆發,權益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及發行數量均出現了斷崖式的下跌,在2015年下半年一蹶不振。進入2016年後,優質資產稀缺,國內經濟數據持續下行等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銀行理財產品面臨投資渠道受限,產品種類較少,收益率持續下滑等問題的困擾,較難真正的滿足客戶資產管理的需求。在此前提下,加大權益類資產配置,從新將理財資金引向資本市場是否會成為銀行理財業務發展的新突破口成為了業內探討的新熱點。
從宏觀方面來看,在2016年,美聯儲進入加息周期,預計至少還有兩次加息,疊加人民幣被納入SDR和國內經濟持續下行等因素,人民幣貶值壓力增大。人民幣貶值在很大程度上會導致資本外流和風險偏好下降,雖然深港通即將開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外資的引入,但市場新增資金不足的局面較難改善。在此前提下,2016年權益類市場同樣很難出現趨勢性機會,大概率維持震盪表現。銀行理財如果希望通過進入資本市場打破資產荒困境並不容易。但同時部分利好的消息也不可忽視,注冊制這一短期極大利空,長期利好的政策暫緩推出無疑能讓市場擁有更多緩沖時間,且之前市場已做出了一定的響應,因此延時推出後,短期內A股出現一定幅度回暖是可期待的。
根據普益標准的數據顯示,自2015年8月權益類產品出現了0.34個百分點的下滑後,債券與貨幣市場類產品和權益類產品的收益率差值就維持在了0.2%左右。在進入2016年後,兩者的差距有一定幅度的放大,但權益類產品領先幅度仍不甚明顯。這主要是因為大多數權益類產品仍然采用的是兩融資產業務、股票質押融資、股票結構化優先級、定向增發優先級等固定收益類的投資方式,這種方式風險相對較小,但也較難提供足夠有吸引力的收益回報。
圖1:權益類產品和債券與貨幣市場類產品對比
資料來源:普益標准
同時需要關注到的一點是,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2月29日,統計的涉及權益類投向的產品數量僅有4077款,而只投向債券與貨幣市場類的產品數量就高達99129款。對於銀行理財產品來說,較小的發行量能從側面反映銀行對該市場的風險評價,在目前,權益類資產的整體風險偏大,短期內,銀行大幅增大權益類市場投資的可能性較低。同時可以預測的是,如果未來整體行情變化不大,且銀行理財參與該市場的方式不進行創新,那麼即使銀行理財資金涌向該市場,權益類優質資產也會相對的減少,僧多粥少的局面,必然導致該類產品收益率進一步下滑,微弱的收益率優勢也將不復存在。這使得現階段權益類理財產品規模大幅增大的可能性變的很低。另一方面,過少的產品數量也反映出銀行業相關人才的匱乏。與券商、基金相比,銀行投資資本市場的方式較少,且通常調整速度也明顯偏慢,整體表現有一定的差距,這也是制約銀行迅速拓展該類產品的一個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如果說封閉式銀行理財產品因隱性「剛兌」使得其配置風險相對較高的權益類資產的動力不足的話。不需要「剛兌」且收益波動較大的凈值型產品的表現或許更能說明問題。據普益標准數據顯示,2016年1月至2月新發行的88款凈值型產品中,僅3款產品(光大銀行2款,中信銀行1款)配置了權益類資產,其占比僅為3.41%。
雖然從歷史數據來看,權益類產品的「性價比」較低,但伴隨着3月A股市場的逐漸回暖以及「資產荒」依舊較為嚴重的情況,銀行沒有過多的選擇,權益類資產在嚴格的風控與較低的整體規模下仍然不失為一個適合當前環境的選擇。我們注意到近期場外配資的槓杆又有抬升的跡象,這展示了銀行對資本市場的關注度仍然很高,當然這可能並非是銀行對股市前景的看好,只是相較於實體經濟,資本市場可能風險相對更小。在2016年,要對沖資產端持續下滑的收益,即使是權益類產品僅采用傳統的固定收益模式仍會收效甚微。銀行理財應該更加重視風險與收益的匹配,根據不同客戶的需求,提供不同的參與方式。如果客戶承受能力相對較強,可提供風險暴露處於固定收益類和完全暴露之間的產品,如定向投資類、夾層類、量化對沖類的產品等,使產品配置更加靈活,收益也有所保障。同時,面對高凈值客戶也可以采用MOM、FOF等委外模式直接投向二級市場或者風險相對較高的資產。
整體來看,2016年債券與貨幣市場整體表現較為平穩,同時投資者風險偏好降低,導致理財產品收益率雖然一降再降,但整體規模並沒有受到過大影響,仍然是避險投資的首選。權益類市場經過半年的緩沖,已經逐漸緩過勁來,有一定的獲利空間,因此通過控制該類產品的整體規模,設立全面的風險監測體系,推進該類產品向凈值化發展,並配合優秀的投資管理人、第三方機構形成內外聯動的話,仍然可以獲取相對理想的收益以及保持可控的風險。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 不論是30歲還是70歲 都值得嘗試做一次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