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保險公司1-2月保費超2599億元 產品結構在調整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人壽和中國太保今日(3月18)分別公布了2014年1月1日至2月28日的累計原保費收入情況,中國人壽累計原保險保費收入約為1015億元,同比增長39.23;中國太保旗下的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累計原保險業務收入分別為259.19億元和149.48億元,同比增24.2%。兩家公司累計新增原保費收入1423.67億元。
截止目前,四大上市保險公司前兩個月的保費收入已全部公布,新華保險3月12日晚間公告,公司於2014年1月1日-2月28日期間累計原保險保費收入為385.15億元,同比增長81%。3月11日晚間,中國平安發布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平安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及平安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於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2月28日期間的原保險合同保費收入分別為548.51億元、226.55億元、0.877億元及14.56億元,合計達790.5億元,同比增長31.4%。
從保費增速上看,新華保險1月保費同比增長130%,前兩個月保費同比增長81%,增速過猛。分析人士稱,今年保費增速較大與去年的保費基數較低和銀保渠道爆發以及今年的產品規則調整(更重視理財型產品)有很大關係。
壽險今年實現“開門紅”,1月銀保新單規模保費同比增長逾300%,2月險企明顯放緩了躉交產品的推進節奏。
一家銀行系保險公司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今年"開門紅"成果斐然,3至4月份產品調整節奏將加快。”
保監會數據顯示,2014年1月,中國人壽(行情,問診)、平安壽險、太保壽險和新華保險(行情,問診)分別實現原保費收入809億元、372.36億元、146.20億元和273.7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2.86%、44.77%、31.71%和130.48%。
值得注意的是,銀保市場大幅回暖,四家上市險企在銀保渠道的表現超出市場預期。據一家銀行系險企內部人士分析,“銀保市場大幅回暖原因主要與2013年的基數低、今年各家公司提早儲備產品,並延續了去年下半年短期高收益產品的規則有關。”
而一家中型險企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險企在今年初保費收入大增與《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銷售行為的通知》這一政策給予的壓力不無關係。”
2月份,“開門紅”的沖勁明顯下行。據上述負責人分析,“由於多數大型公司已達成銀保開門紅業績目標,故在2月明顯放緩躉交推動節奏。”《第一財經日報》獲取的數據也顯示,2月份,上月表現搶眼的國壽、太平等銀保渠道新單保費收入環比大幅下降。銀行系險企方面,農銀人壽2月進入了暫時休整期;而工銀安盛則仍在“蓄力”二季度。
在險企“開門紅”的背后,產品結構的調整值得關注。長江證券(行情,問診)研報稱,“預計保險公司將加快產品調整,新產品尤其是健康險和年金類費改新產品有望在3月中下旬開始推出,價值類產品的銷售有望給公司帶來新增長和新估值。”
亦有業內人士指出,“開門紅”背后隱憂猶存,沖規模和高現金價值產品“受寵”也是原因。一位中小險企高管也表示,“對於並不創造價值的銀保渠道某些產品片面沖規模不能理解。”事實上,無論是監管層還是保險機構均在試圖進行調整。
保監會近日下發了《關於規範高現金價值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意在引導行業轉型。2月初,國壽、太平在產品達到限額后已將業務重點轉向期繳。另據生命人壽內部人士透露,“銀保渠道目前已在聚焦期繳業務了。”
近日,保險公司陸續公告2014年2月保費收入,產、壽險保費維持較高增長,但絕對增速均較1月有所下降。
1)國壽、平安、太保和新華2014年前兩個月分別實現壽險保費收入1015億、549億、259億和385億,同比增速分別為39%、32%、30%和81%;2月單月分別實現壽險保費收入206億、176億、123億和111億,單月同比增速分別為-21%、12%、30%和19%。
2)平安和太保2014年前兩個月分別實現產險保費收入227億元和149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34%和18%。2月單月產險保費收入分別為72億元和50億元,單月同比增速分別為18%和10%。
營銷渠道銷售環境好轉,除中國人壽(行情,問診)外,個險新單實現不同幅度正增長,太保壽險表現突出。受高利率環境持續、營銷員增員困難、銀行系保險公司崛起等因素影響,壽險業發展仍面臨較大壓力,但最差的時候已經過去。而隨著無風險利率的維持穩定及投資者對於風險的關注,壽險業銷售環境已有所改善。預計2014年前兩個月國壽、平安、太保、新華的個險新單分別同比增長15%、30%、63%和95%,2月單月增長-25%、3%、85%和18%。公司強調價值增長路徑的多樣化,規模與價值增長相均衡。2014年新業務價值增速亦可能較2013年增速略高,預計四家公司增速分別為5%、15%、8%和5%。
銀保渠道二季度后保費收入可能出現顯著收窄,銀保業務進入實質性轉型期。預計2014年前兩個月國壽、平安、太保、新華的銀保新單分別增長250%、225%、80%和420%,銀保期繳分別增長-32.5%、-40%、-15%和-40%。一季度銀行渠道以高現金價值產品為主,目的是維護渠道和銷售團隊,並確保適當的規模和現金流,同時避免了銷售誤導的風險。二季度后,公司將更關注銀保渠道保費質量。太保、平安壽險均嘗試在銀行渠道銷售新型銀保產品,利潤率與個險渠道基本持平,且取得良好效果。其他公司未來也將更關注價值轉型,加大養老年金保險(附加重疾)類產品銷售力度,銀保渠道新業務價值貢獻有望提升。
產險承保利潤率持續下滑,2014難言好轉。2013年下半年綜合成本率大幅提升,車險已經全行業承保虧損。中國平安(行情,問診)公布年報,平安產險2013年全年綜合成本率由上半年的95.3%上升至97.3%。預計太保產險綜合成本率接近100%。從行業競爭上來看,2014年主體市場行為預計略有好轉,市場競爭情況相對平穩,承保利潤率下降趨緩,但總體並不樂觀。
看好保險公司對於互聯網渠道、技術、資源的利用。與互聯網金融對於傳統銀行、券商的沖擊不同,保險行業由於較高的進入門檻,使得互聯網公司短期難以直接進入保險行業與保險公司形成競爭。而相反,傳統保險公司正積極利用互聯網的渠道、技術、客戶資源等優勢,推進本身互聯網保險業務的發展,合作>競爭。未來互聯網對現有產、壽險銷售渠道將產生顛覆性的影響,顛覆的核心在於大幅度降低中間渠道的成本,短期將部分取代銀行渠道,中長期看亦將對代理人渠道產生沖擊。
股價仍顯著低估,行業維持看好,推薦中國平安和中國人壽。
1)保險股估值又回到最低位(0.7倍PEV),有充分安全邊際;
2)相比其他金融子行業,互聯網對於保險行業的影響利遠大於弊;
3)行業基本面無負面因素,壽險銷售回暖。首推互聯網進展最快且其他基本面表現優秀的中國平安;此外我們看好壽險行業復甦,亦可關注中國人壽和新華保險(行情,問診)。
一改前兩年低迷狀態,今年“開門紅”點燃壽險業不少熱情。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最新獲得的一份同業數據顯示,1月銀保新單規模保費整體同比增長超過300%。但細觀飆紅業績背后,銀保新單期繳、續期業務仍呈不同程度的下滑趨勢。
“銀保渠道絕大部分都是三年以下的理財類產品。我們也做,雖然知道這樣對現金流有影響、與投資期限不匹配,但出於各方壓力也得做。”4日,一家銀行系保險公司內部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坦言。
銀郵系保險公司排名有所提前。1月底,按原保險保費收入排名,建信人壽和農銀人壽躋進前十。加上本在前十中的中郵人壽,除光大永明外,銀郵系中資壽險公司均已全部躋身前十。
一月平安個險超國壽
中國人壽(行情,問診)1月總保費收入近810億,同比增長超過70%;但根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獲得1月同業數據顯示,國壽分別在個險總保費、個險續期、銀保期繳以及銀保續期上均呈下滑趨勢,分別下滑3.7%、12.1%、20.5%和26.0%。
個險渠道上,,平安人壽在個險總保費、新單和續期上的1月數據分別為381億、114億、267億,超過國壽的348億、93億、255億。而根據2013年同業數據,國壽全年個險渠道總保費收入為2004億元,平安人壽為1888億元。
拉動國壽保費規模的依舊在銀保渠道。1月,平安人壽銀保總保費收入52億,僅占國壽436億的12%。“這屬於業務結構調整的問題,因為要應對前些年積累下的周期,2014年幾百億的躉交還得做。但是逐年下降的,我們力爭到2016年控制到極少量甚至不做了。”國壽一位高層近期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稱。
本報記者獲得另一份銀保市場同業數據顯示,壽險銀保新單1月前四名分別為國壽、人保壽、新華人壽和中郵人壽。四家銀保新單保費收入分別為410億、206億、156億和113億,分別同比增長689%、466%、784%、563%。
“銀保對拉動規模作用非常大,該渠道也便於調節,銀行的支援與限制對保險公司的影響也比較大。”一家排名前十的壽險公司高層對本報記者說。
生命人壽轉型多做期繳產品
就在壽險業整體銀保市場增速超過300%的時候,生命人壽的相關數據開始下滑,結構調整有所體現。
按規模保費收入看,生命人壽1月收入87億,同比下降9%;原保費收入排名從2013年12月底的9名跌至12名。而去年銀保渠道收入占比近9成的生命人壽,今年1月銀保新單收入同比下降15%。同時,銀保期繳增至7.2億,同比增幅近200%。
“生命人壽的轉型開始了,在銀保渠道開始有意識的多做期繳業務,生命去年全年才做不到25億的銀保期繳,今年1月就做了7億多。”一位壽險公司銀保渠道負責人對本報記者稱。
生命人壽一位銀保渠道人士在近期內部交流會上亦稱,生命人壽去年主打一款高現價性價比較高的躉交產品,“產品本身沒有任何優勢,只是在產品上市前我們在渠道上做了較好溝通,讓銀行客戶經理能夠在第一時間內,對該產品無論是信心,還是銷售技巧、溝通能力,以及和我們同業市場同類型產品的對比分析上,都下了很大功夫。”
同時他也表示,主打銀保躉交型理財產品並不代表可持續發展,“所以2014年起,生命爭取在保有現有規模的同時,對在保障型、期繳類等具有高新業務價值的產品將重點培養和突破”。
銀郵系“紅利”待解
盡管規模尚小,據初步統計,中郵、建信、農銀、光大永明、工銀安盛、招商信諾、交銀康聯等7家銀郵系保險公司1月規模保費總計接近200億,尚不到國壽1月數據的1/4。
但主靠銀保渠道支撐的銀郵系保費增長速度迅猛難以忽視。尤其是中郵人壽,1月銀保新單規模保費113億,同比增速784%,排名已上升到第四,超過了太平壽險、生命人壽以及泰康人壽。
國壽一位高層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有過判斷,“銀郵系需要解決運營管理系統和保險專業人才的問題,而也就是1-2年時間,到時候這5大行都將成為前10位”。
從主體屬性來看,工銀安盛、招商信諾和交銀康聯屬合資,規模相對較小。而中資的中郵人壽、建信人壽、農銀人壽以及光大永明,並未滿足於現有業績。
“現在是靠銀保渠道把規模做起來,第二步還是要比拼產品質量。”一位銀郵系壽險公司內部人士坦言,“我們在打一個時間差和地域差,一方面城郊網點的客戶對金融理財資訊接受度相對較淺,比較好做市場培育;另一方面,1月份是年前年后城市打工族返鄉存錢的高峰期,保費收入排名高的地區也集中在河南等地。”
多位銀郵系人士坦言,在產品競爭力仍有待提高,否則很難拓展空間。“再有一個尷尬,因為有了股東銀行背景,同時也出現了跟他行合作的局限性,這些問題都有待解決”。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