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匯豐回應理財產品被投訴:媒體無權確認客戶信息

鉅亨網新聞中心


  和訊網訊息 繼3月13日和訊網獨家報導《匯豐理財產品被爆三年零收益 隱瞞凈值涉嫌違規》之后,經過多次溝通,17日晚間,匯豐銀行終於對此作出官方回應:出於保護客戶隱私的考慮,媒體無權確認客戶資訊。並否認資訊披露存在問題,符合合規要求。而對於是否夸大銷售、投資者的后續處理問題,則只字未提。

  日前,和訊網接到楊女士(化名)反映,2010年用30萬購買的匯豐銀行兩款結構性理財產品: 2年期匯聚中華一籃子指數掛鉤人民幣結構性投資產品和3年期匯聚中華一籃子交易所基金掛鉤結構性投資產品,分別於2013年、2014年到期,兩、三年時間到期后,收益幾乎為零,這與該銀行產品銷售經理在推銷產品時承諾的“高收益,肯定跑贏定存”相去甚遠。此外,該銷售經理在存續期間隱瞞所買產品實際已經虧損的資訊,由此直接導致其未能及時贖回,導致損失擴大。


  就此,和訊網向匯豐中國上海總部求證。匯豐銀行相關負責人對和訊表示:“由於需要遵守為客戶資訊保密的法定義務,和出於保護客戶隱私的考慮,我行不能夠在未經客戶本人同意的情況下,對媒體確認其是否為我行的客戶,或者透露可能涉及客戶隱私和財務及投資狀況的相關資訊。”

  對於“未經客戶本人同意的情況下,對媒體確認其是否為我行的客戶”,楊女士對和訊網表示,匯豐從未向她征詢意見,何來不同意之說。更重要的是,匯豐質疑客戶真實性這一點毫無根據,雖然已經銷戶,但楊女士用戶資訊在匯豐系統里都可以查到。此前,到期得知零收益后,楊女士曾一氣之下把合同撕毀,銷毀了銀行卡。

  對於信批涉嫌隱瞞,匯豐相關負責人予以否認:匯豐中國嚴格遵循中國法律和條例合規經營並一貫秉承“客戶為中心”的服務原則。在資訊披露方面,我們有嚴格的服務流程和體系,針對在我行申購理財產品的客戶,進行完整的資訊披露和風險提示,並符合合規要求。對於結構性投資產品而言,我行通過“到期通知書”,“綜合結單”等方式向客戶披露其申購產品的產品表現,客戶也可登陸其個人網上銀行查閱產品表現報告。相關查詢方法在產品說明書中都有披露。

  但購買產品三年以來,楊女士的親身經歷表明,匯豐銀行相關人員始終未通過有效渠道及時向她披露產品凈值和投資情況。楊女士這樣的遭遇並非個案,僅2013年媒體曾報導過多起類似的、甚至虧損的匯豐客戶維權事件。

  而對於“資訊披露缺乏”的銀行痼疾,中國消費者協會曾在2013年底調研指出,,銀行理財產品存在銷售誤導、夸大收益、出現巨額虧損、資訊不透明等“頑疾”,多達29家銀行在官網未公布理財產品投資運作情況,匯豐、恒生、韓亞、星展、大華等9家銀行在官網更找不到任何理財產品的到期資訊。中國消費者協會同時呼吁,要嚴格規範理財產品銷售,明確銀行資訊發布義務。

  銀監會2011年頒布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第二十二條要求:商業銀行應當按照銷售檔案約定及時、準確地進行資訊披露;產品結束或終止時的資訊披露內容應當包括但不限於實際投資資產種類、投資品種、投資比例、銷售費、托管費、投資管理費和客戶收益等。理財產品未達到預期收益的,應當詳細披露相關資訊。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郭田勇對此接受和訊網采訪時表示,銀行理財產品資訊披露亟待加強。盡管相比其他資本市場,有其特殊性,由於投向某些項目,比較難連續估值,但是未來加強資訊披露一定是大勢所趨,銀監會也在建立對銀行理財產品尤其是非標產品的連續估值系統。然而,目前對於投資者來說,只能通過預期收益以及銀行本身信譽來評判選擇。

  14日,楊女士透露曾接到匯豐的安撫電話,稱得調閱當時購買理財產品的檔案,並與理財經理核實具體情況,等到下周了解完情況才能作出回復。但截止19日發稿,五天過去了,楊女士沒有收到任何處理結果和反饋,她說不排除未來向銀監局、銀監會繼續投訴匯豐銀行。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