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亞洲世紀遠未到來 購買力平價無法反映中印經濟

鉅亨網新聞中心


   編者按:新加坡《聯合早報》刊發社論指出,無論是在結構、創新能力、抵御危機的機制,以及同經濟發展相關的因素如生活秩序、社會公平、教育普及率、環境污染、政治穩定等,中國和印度都面對本身獨特且嚴峻的挑戰。財富分配的不均、權力的腐敗、空氣、水源和農地污染等足以影響發展的因素,都威脅著兩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和訊網特摘編如下,以供學術界和理論界參考。

世界銀行在按照貨幣購買力平價(ppp)進行測算后指出,中國大陸可能在今年就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這比此前的預測提前了許多。大多數經濟學家預測,以貨幣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經濟要到2019年才可能超越美國。就算把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考慮在內,這也顯示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或許並不影響其增長勢頭;另一可能性則指向美國經濟發展的健康度。根據同樣的測算方式,印度在2011年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世行的這份報告顯然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作為對真實生活水準的估計,貨幣購買力平價被認為是能比較不同經濟體規模的最佳方式;同時也相對客觀地反映了發展中國家民眾的生活實況。因此,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世界人口大國,躍升全球第一和第三大經濟體,一定程度上意味著中印為數不少的中產階級,在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改善了生活條件。這或許並不直接等同於落實了聯合國千禧年宣言的發展目標,但社會里部分民眾生活的改善,對於減少貧窮與饑餓、普及教育、促進兩性平等、改善產婦保健等個別目標,還是有正面的價值。

然而,這份報告的意義恐怕也就如此而已。試圖從中得出更宏大的結論,比如印證亞洲世紀的到來等等,可能會顯得言過其實。首先,貨幣購買力平價雖然是更貼近事實的計算方式,但中印兩國經濟規模總量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兩國龐大的人口基數。

換句話說,若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計算,仍然要落后發達國家許多。況且,這個演算法也不反映財富的分配狀況,根據世行每天1.25美元生活費的赤貧標準,2010年全球共有12億貧窮人口,其中13%在中國,三分之一在印度。

其次,這份測算並不反映兩國的經濟品質。無論是在結構、創新能力、抵御危機的機制,以及同經濟發展相關的因素如生活秩序、社會公平、教育普及率、環境污染、政治穩定等,中國和印度都面對本身獨特且嚴峻的挑戰。財富分配的不均、權力的腐敗、空氣、水源和農地污染等足以影響發展的因素,都威脅著兩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這些變數,也制約著中印這兩大經濟體的國際影響力。作為南亞地區的龍頭老大,印度甚至都沒有發揮太大的區域領導作用;中國雖然開始讓各國感受到其經濟崛起的影響,但同美國的軟實力和全球地位相比,還有不小的距離。

因此,僅憑中印名列世界第一和第三大經濟體,加上日本的經濟規模,而斷言亞洲世紀的到來,恐怕是過度的樂觀。作為擁有悠久歷史的古老文明,中國及印度在近代以來,並沒有再對人類文明做出過重大的發明貢獻。個別杰出的中國人和印度人或許也取得優異的成就,但他們大多都是在美國等西方社會里實現理想。這個現象背后的原因錯綜復雜,但至少表明兩國的既有體制,或許存在制約其國民人盡其才的普遍性缺陷。解決了這些體制性的問題,這兩大經濟體才能發揮更大的全球影響力。

作為全球排名第一及第二的人口大國,中國和印度的任何進步,都將對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國際戰略上,經濟重心的東移自然將帶動地緣政治板塊的挪動。這或許不容忽視,但從更廣闊的角度觀察,板塊效應的作用要遠超過大國博弈的短期利弊。

前述的世行貧窮人口報告就指出,雖然全球人口從1981年的30年間增加了59%,發展中國家的赤貧人口卻從占人口的50%減少到21%,當中中國和印度的經濟發展功不可沒。但也正因為兩國規模龐大,在發展時如何維護自然環境,保持地球生態平衡,對人類的未來都將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文章來源:聯合早報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