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
美股雷達
據《彭博》周四 (28 日) 報導,隨著川普政府撤回電動車支持,美國電池製造商到 2030 年可能面臨製造產能嚴重過剩危機。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週四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美國預計到 2030 年將部署近 378 吉瓦時(GWh)的電池,這比川普上任前該機構的預測低了 56%。
台股新聞
從事廢乾電池回收分選及處理的三大未來科技 (7761-TW) 在處理量能及產能利用率明顯提高挹注下,2025 年上半年轉虧爲盈,上半年營收 1.03 億元,稅後純益 1112 萬元,每股純益 0.47 元,遠優於 2024 年同期每股虧損 0.51 元。
台股新聞
雲豹能源 (6869-TW) 今 (21) 日舉行法說會,展望下半年,總經理趙書閔表示,公司除了既有三大業務推進,包括儲能與綠電交易、加速多元布局及海外專案、擴大資產管理規模,也宣示將啟動新業務、進軍電動車充電市場。趙書閔表示,下半年受惠國內案場加速推進、綠電交易穩健擴張、水處理持續挹注,以及海外事業與新業務拓展,營收動能有望再攀高峰,也強調公司正積極布局電動車充電站,將透過多元能源解方與創新模式,推動能源轉型落地,朝向成為亞洲綠能核心驅動者的目標邁進。
台股新聞
台泥 (1101-TW) 董事長張安平今 (13) 日表示,此次經歷三元能源科技小港廠火災意外後,除了透過能元科技南科廠支援外,也加速海外布局,確保客戶供應不中斷,除了透過東南亞 OEM 合作夥伴出貨外,也重啟海外設廠評估。張安平表示,目前由東南亞 OEM 合作夥伴接手生產能元科技品牌 Molicel 的第一代高階三元鋰電池產品,預計首批產品 10 月初生產;此外,能元科技南科廠自 8 月初起也已開始備援三元廠區部分產能。
台股新聞
台泥 (1101-TW) 今 (13) 日召開重訊,針對三元能源科技高雄小港電芯廠火災災損揭露,預估本次事件對台泥獲利影響初步預估約為 110 億元,將列為 2025 年上半年財報之重大期後事項。台泥間接持有三元能源科技 78.1% 股權,初步評估廠房、設備及存貨報廢之帳面價值及目前已知拆除及修復費用共計約 164 億元,相關資產已投保財產險,總保額為 219 億元,單次事件最高理賠金額為 30 億元。
綜合外媒周二 (12 日) 報導,蘋果 (AAPL-US) 預計在今年推出的新款 iPhone 17 系列中,將以全新「iPhone 17 Air」取代現行的 Plus 機型。該款主打超薄設計的手機,雖然在多數規格上接近 Pro 版本,但在處理器與螢幕、電池配置上,與 Pro 機型仍有差異。
台股
研調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 最新研究顯示,2025 年第 1 季全球 71% 智慧型手機搭載 5000mAh 以上電池,6000mAh 以上機型市占首次突破 10%,矽碳電池技術突破成為關鍵推手,中國品牌在商用化應用上已領先全球,重新定義旗艦機種設計標準。
港股
據《彭博》周三 (30 日) 報導,儘管全球電動車需求疲軟、電池價格下跌,中國電池巨頭寧德時代展現強大的獲利能力,第 2 季獲利大增 34%,達 166 億人民幣(23 億美元),優於分析師預期。根據彭博計算,寧德時代截至 6 月 30 日的 3 個月淨利達 166 億人民幣 (23 億美元),據該公司周三向港交所提交的文件顯示,上半年獲利成長 33% 至 305 億人民幣。
美股雷達
一位知情人士於週三(30 日)透露,南韓電池製造大廠 LG 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已與特斯拉 (TSLA-US) 簽署一份價值 43 億美元的供應合約,為特斯拉的能源儲存系統提供高效能的磷酸鐵鋰(LFP)電池。根據《路透》報導,此批磷酸鐵鋰電池將由 LG 新能源位於美國的工廠生產,但相關交易細節目前尚未完全對外公開。
台股新聞
台泥 (1101-TW) 旗下電池廠三元能源科技 7 月 14 日發生火災,今 (28) 日公司發布兩週進度報告,並主動向火調單位提交初步內部調查報告,目前評估火災事故並非產品設計本身的問題,三元也邀請外部消防專家加入調查,協助檢視後續優化作為,強調全力配合政府調查的決心。
台股新聞
長庚國際能源日前因應災情緊急提供儲能系統予災民,獲外界讚賞,展望後市,公司指出,現階段公司產能滿載,訂單能見度達明年中,且為因應客戶需求與海外發展,正規劃興建新廠,產能達 3GW,預計 2026 年底、2027 年初開出。長庚國際能源是台灣少數從電芯、模組到儲能櫃一條龍服務的業者,2024 全年營收約 1.5 億元,2025 年第一季營收已達 3 億元,單季就超越去年全年。
台股新聞
中國近期頒布限制出口電池正極材料等相關技術,讓台系電池材料相關族群受到關注,其中,美琪瑪 (4721-TW) 因近年深耕電池回收領域,被看好是未來地緣政治中的關鍵技術,本周在買盤湧進下,股價最高達 90 元,終場收在 86.4 元,週漲 22.21%,為 19 個月來新高。
台股新聞
電池模組廠順達 (3211-TW) 今 (25) 日舉行法說會,並公佈上半年財報,稅後純益 7.57 億元,年減 53%,每股稅後純益 4.96 元,展望全年,下半年非 IT 業務將持續成長,但由於新台幣大幅升值,對營收產生不利影響,全年營收預估從年減 10%,下修至年減 15-20%。
美股雷達
特斯拉 (TSLA-US) 股價周五 (18 日) 上漲逾 3%,儘管美國對中國新課徵的石墨反傾銷稅,將讓電動車重要電池原料的成本增加,但投資人評估後認為衝擊在可控制範圍,此外,特斯拉也就一起自駕致死案的訴訟達成和解,化解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國際政經
中國政府本周針對電動汽車 (EV) 關鍵電池製造技術實施出口限制,這項新政策限制了八項重要的電池製造技術對外輸出,據《CNN》報導認為,相關政策可能會進一步鞏固中國在全球電動汽車製造領域的主導地位。出口限制的具體內容根據中國商務部的公告,此次限制出口的技術包括電池正極材料製備技術和五項提煉鋰的關鍵技術。
台股新聞
台泥 (1101-TW) 旗下三元能源小港廠 14 日清晨發生火災,公司也更新產能調整規劃,預計透過南科廠三條產線,以及客戶全力支援,預計 8 月起可供應客戶的最低基本需求。三元能源是國際重要一線大廠包括超跑、空中垂直電動起降機、航太科技以及 AI 伺服器資料中心 BBU 等高階電芯供應鏈,為了避免此次事件可能會影響全球許多品牌,因此也迅速啟動應變機制,全力控制損失並確保營運穩定。
台股新聞
台泥 (1101-TW) 旗下的電芯品牌 Molicel 位於高雄的三元廠 14 日清晨發生火災,信評機構 S&P Global Ratings 與 Fitch Ratings 近日均發出報告,評估此事件對台泥的整體信用評等影響輕微。S&P Global Ratings 中華信評指出,確認台泥的長期發行體信用評等為「twA+」,短期發行體信用評等為「twA-1」,評等展望為「穩定」,此次基本情境並未納入 2025 年 7 月 14 日台泥高雄電池廠火災事件可能造成的損失。
台股新聞
中國商務部昨日公告「電池正極材料製備技術」限制出口令,電池正極材料廠泓辰材料 (3616-TW) 今 (16) 日表示,泓辰正積極建置磷酸鋰錳鐵 (LMFP) 示範產線,突顯公司在台灣能源自主政策上,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中國禁止稀土出口之後,15 日再度公告,新增限制出口「電池正極材料製備技術」,包括電池用磷酸鐵鋰製備技術、電池用磷酸錳鐵鋰製備技術、磷酸鹽正極原材料製備技術等 3 條控制要點。
美股雷達
綜合外媒報導,美國汽車製造商通用汽車 (GM-US) 與南韓 LG 能源解決方案 (LG Energy Solution) 合資的 Ultium Cells 周一 (14 日) 宣布,將擴建位於田納西州 Spring Hill 的電池工廠,預計 2027 年底啟動低成本 LFP(磷酸鐵鋰)電池的商業化生產,以降低電動車成本,對抗市況轉弱的美國電動車市場。
台股新聞
台泥 (1101-TW) 旗下三元能源科技高雄小港電池工廠今 (14) 日凌晨發生火警,台泥下午補充說明,部分出貨可由南科廠彈性支援,並正積極與國內外客戶溝通,盡量減少對客戶的影響。三元能源科技是台灣首座「超級電池工廠」,其所屬的能元科技 (Molicel) 則是台灣關鍵電芯大廠,更是目前國內唯一成功打入國際高端電芯品牌供應鏈,供應超跑、電動機車與無人機等高端應用市場;三元能源 2024 年佔台泥合併營收 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