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
台股新聞
華新科 (2492-TW) 旗下閎暉 (3311-TW) 今 (12) 日召開重訊,董事會決議將以每股 435 日圓、總金額 67.54 億日圓 (約新台幣 14.4 億元) 公開收購日本 FDK 1552.74 萬股或 45% 股權,跨入能源電力產品的佈局。
台股新聞
鋰陶瓷電池輝能科技今 (4) 日宣布,其位於法國敦克爾克的超級工廠 (Giga Factory) 已順利於 2024 年 12 月 16 日取得建築許可、2024 年 12 月 18 日取得環評許可,預計今年正式動工,彰顯公司對潔淨能源承諾的執行力和領先地位。
台股新聞
鋰智財供應商立凱 - KY(5227-TW) 今 (3) 日更新最新客戶認證進度,公司表示,公司擁有 92 家有效客戶,其中 48 家為主要客戶,積極拓展印度市場,並見證歐洲市場的大者恆大效應,部分客戶的量產規模開始擴增。立凱 - KY 指出,隨著歐美政府推動去中化及在地化生產政策,去年下半年新增 5 家客戶,包括來自日本的知名車廠、歐洲的 4 家動力電池廠商及新創、儲能顧問公司。
A股
中國電池巨擘寧德時代 (300750-CN) 周二 (21 日) 公布 2024 年年全財報預告,受惠該公司技術研發能力與產品競爭力持續增強,預估去年全年淨利年增介在 11.1% 至 20.1% 區間,另外營業收入估年減 11.2% 至 8.71%,主因是碳酸鋰電池原物料價格下降,順應調整產品價格導致營業收入減少。
台股新聞
研調機構 TrendForce 今 (13) 日指出,2024 年中國動力及儲能電芯價格歷經長期下跌後,至第四季跌幅收斂。2025 年隨著全球電動汽車及儲能市場需求預期好轉,供應商漲價減虧訴求強烈,有望支撐 2025 年第一季磷酸鐵鋰、鋰電銅箔和電解液等電池原料價格,進而穩定電芯均價。
國際政經
根據路透報導,中國商務部周四 (2 日) 公布的《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調整內容顯示,當局提議對一些製造電池零組件和加工關鍵礦物鋰與鎵的技術實施出口限制。倘若實施,這將是針對關鍵礦物以及其加工技術的一連串出口管制中的最新一項,中國在這些領域占主導地位,不過中國當局並未說明這些規矩何時生效。
台股新聞
鴻海 (2317-TW) 今 (30) 日晚間公告,子公司鴻揚創投增資轉投資芯量科技,交易金額 4.02 億元,持續投入在動力電池關鍵材料、新型固態鋰電池的布局。芯量科技於 2021 年成立,是國內領先的動力電池關鍵材料開發商,主要研發產品為新型固態鋰電池材料,包括固態電解質、固態電解質薄膜、高電壓正極,與矽碳負極等產品,聚焦高能量密度,長壽命,高信賴性。
港股
根據多家媒體周四 (26 日) 報導,中國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籌備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 (H 股) 股票,並申請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機板掛牌上市。據了解,寧德時代董事會已批准該計畫,但提議尚待中國證監會等監管機構點頭,該公司補充說計畫的其他細節尚未敲定。
台股新聞
台船 (2208-TW) 今 (24) 日宣布,子公司台船動力科技與東芝株式會社 (東芝) 以及双日株式會社 (双日) 簽署合作備忘錄 (MOU),將在電池科技上強化合作,共同開拓次世代鈮鈦氧化物鋰離子電池模組(Niobium Titanium Oxide, 以下簡稱 NTO) 商機。
台股新聞
電池正極材料廠泓辰 (3616-TW) 參與美國第二十四屆先進車輛電池論壇,獲得美國能源部公開推薦,泓辰是長期深耕的鋰鐵錳磷 (LMFP) 新技術,已納入美國能源部的補助計畫。泓辰董事長陳宏力表示,公司與新技術雙雙獲美國政府肯定,樂見公司成為「讓美國再次偉大」受惠供應鏈。
台股新聞
台泥 (1101-TW) 今 (17) 日宣布,子公司能元科技 Molicel 超高性能三元鋰電池取得國際航空航天業的 AS9100:D 認證,也是台灣首個取得航空等級認證的電芯品牌。能元科技表示,AS9100 認證旨在驗證企業在批量生產中能否始終如一地達到安全和性能標準,對應用於航空、航太和國防工業的嚴格要求至關重要,透過取得 AS9100:D 認證,能鞏固公司在空中電動飛行器 (eVTOL) 產業中的供應商地位。
美股雷達
《路透》週一 (16 日) 報導,川普交接團隊計劃削減電動車支持並對電池材料徵收關稅,旨在提高美國生產,將資金重新用於國防,確保電池和製造電池所需的關鍵礦物的供應不受中國或其他國家影響。美國電動車轉型陷入停滯,而中國接受大量補貼的電動車產業持續蓬勃發展之際,文件顯示,即將上任的美國總統川普的交接團隊建議進行全面改革,以推翻拜登執政時期對電動車和充電站的支持。
台股新聞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今 (16) 日於新竹科學園銅鑼園區舉辦「國家儲能系統檢測中心開幕暨啟用典禮」。在開幕典禮上,經濟部標準局副局長謝翰璋、苗栗縣副縣長邱俐俐、金屬中心董事長林仁益等多位貴賓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一歷史性時刻。該中心將為我國在國際綠能供應鏈中的地位提供助力,並以儲能系統及電動大巴士電池等產品的安全性為服務核心。
台股新聞
中美晶 (5483-TW) 旗下宜蘭太陽能電池廠擬規劃在明年初停工,影響上百位員工,也引發業界關注,董事長徐秀蘭坦言,由於第三地太陽能模組大量進口,衝擊本土製造業,加上各地政府審批案場進度緩慢,如今台灣太陽能製造業腹背受敵;也讓外界呼籲管制進口模組的聲音甚囂塵上。
台股新聞
台達電 (2308-TW) 董事長鄭平今 (12) 日表示,南科二廠的電池堆與系統設備試產線,預計 2026 年底投產,後續也會評估設置大規模量產線,投資金額估達 3 億美元 (約新台幣 98 億元)。鄭平表示,目前氫能源低碳排放的特性,非常適合應用於交通、工業製造、長期儲能、低碳燃料及分散式電網等多種場景及應用,預計在未來 5-7 年對集團業績的貢獻會逐步拉升,成為繼電動車後另一個「十年磨一劍」的新項目。
台股新聞
台達電 (2308-TW) 今 (12) 日宣布,正式啟用全台首座百萬瓦 (MW) 級水電解製氫與氫燃料電池測試平台「台達淨零科學實驗室」,並攜手中鋼集團、中油、台電等合作夥伴,實現氫能產業材料本土化、接軌國際能源轉型趨勢。台達電董事長鄭平表示,氫能提供了關鍵的減碳路徑,這座測試平台不僅為台達氫能技術研發奠定基礎,更助力台灣氫能技術創新,進一步串聯本土氫能供應鏈布局,有助於增強能源自給率,並在全球氫能市場中強化競爭優勢。
美股雷達
汽車製造商 Stellantis (STLA-US) 和中國電池巨頭寧德時代 (CATL) 周二 (10 日) 宣布,計劃在西班牙聯合建造一座耗資 41 億歐元的大型磷酸鐵鋰 (LFP) 電池工廠。根據歐洲電動車市場的發展和必要的政府支持,這家持股各半合資企業的發電量可能高達 50 吉瓦時。
台股新聞
鴻海 (2317-TW) 子公司揚信科技與渣打銀行今 (9) 日宣佈,完成 22 億元、2 年期綠色貸款 (Green Loan),此筆綠色貸款將被專用於揚信科技的高雄電池中心綠建築專案。揚信科技打造的高雄電池中心聚焦在生產電動車鋰電池,不僅展現了清潔交通與綠色建築的有機結合,也對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DG) 的 SDG 11 永續城市和社區以及 SDG 13 氣候行動做出積極貢獻。
台股新聞
AI 的興起帶動了全球資料中心的需求急劇上升,龐大的用電量衍生出的電力供給問題,讓 BBU(Battery Backup Unit,備援電池模組) 吸引市場目光,成為了輝達 (NVIDIA)GB200 伺服器的標配,相關概念股水漲船高,成為繼水冷散熱後的明日之星!〈AI 伺服器的關鍵角色:從 UPS 到 BBU〉備援電池模組 (BBU,即 Battery Backup Unit) 作為 AI 伺服器的備援電力配備之一,能在電力中斷或不穩定的情況下,獲得暫時的電力供給,防止數據丟失並進行緊急處理,保障設備系統不受毀損。
台股新聞
輝達 (NVIDIA)(NVDA-US) AI 伺服器 GB200 傳出將電池備援電力模組 (BBU) 從選配改為標配,引發市場高度關注,而達方 (8163-TW) 電池管理系統 (BMS) 解決方案也切入 BBU 存儲系統,可望同步受惠。美系外資報告指出,輝達 GB200NVL72 將會開始採用 BBU,且將從過去的選配改為標配,總商機將上看約新台幣 400 億元;國內法人則分析,明年 GB200 出貨估 5 萬台,若 BBU 改為標配,1 櫃 GB200 需要 1 個 BBU,相關商機將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