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量
A股
兩名知情人士透露,中國電動車巨頭比亞迪 (002594-CN) 面臨五年來最慢全年成長速度,以及跡象顯示比亞迪創紀錄的擴張時代可能即將結束,比亞迪已經將今年銷售目標下調多達 16% 至 460 萬輛。據《路透》周四(4 日)報導,這家中國最大車廠在 3 月告訴分析師,2025 年的銷售目標是 550 萬輛,但消息人士表示,最近幾個月比亞迪內部已多次下調銷量目標。
電動車巨頭特斯拉 (TSLA-US) 期待已久的印度市場首秀至今表現平淡,訂單量低迷引發外界對特斯拉全球成長前景的疑慮。根據《彭博》報導,知情人士透露,自七月中旬開始銷售以來,特斯拉在印度僅接獲超過 600 輛車的訂單,遠低於公司預期,僅相當於特斯拉上半年全球每四小時交付的車輛數量。
美股雷達
最新數據顯示,美國電動車巨擘特斯拉 (TSLA-US) 上月在數個歐洲市場的銷量進一步下滑,原因是市場的激烈競爭和消費者對馬斯克政治立場不滿仍在持續。特斯拉 8 月在法國註冊量比 2024 年同期下降了 47.3%,連 8 月下滑,而法國整體汽車市場成長近 2.2%。
美股雷達
週五(22 日),特斯拉 (TSLA-US) 股價大漲 6.22%,市值單日激增 644 億美元,創下近兩個月以來最大單日漲幅。面對全球電動車銷量壓力,特斯拉積極尋求突破,宣布攜手火山引擎升級智慧座艙體驗,並在美國調高 Cybertruck 高配版售價,同時籌備推出平價電動車,企圖重振市場表現。
美股雷達
近年來,世界首富馬斯克因轉向右派政治立場引發廣泛爭議,不僅資助川普贏得美國大選,還公開支持歐洲極右翼政黨,相關行為在歐洲多國激起消費者強烈抵制。特斯拉車輛與銷售門市屢遭破壞,部分歐洲忠實客戶選擇棄購,但這一風波在人口僅 550 萬的挪威卻呈現出特殊情形,即便負面情緒蔓延,但特斯拉 (TSLA-US) 在這個北歐國家的銷量卻逆勢上揚。
最新數據顯示,比亞迪 (002594-CN)(01211-HK) 在今年前 7 月的單月出口量到達 8 萬輛左右水準,這一成績讓多數車廠感到意外。根據中汽協周一 (11 日) 公布的數據,今年前 7 月中國整車出口前十大企業中,奇瑞出口量 66.7 萬輛,年增 7.3%,佔總出口量的 18.1%,比亞迪成長則最為顯著,出口量年增 130% 至 55.3 萬輛。
台股
根據市調機構統計,2025 年上半年台灣實體通路智慧手機總銷量約 254 萬台,較去年同期 256 萬台微減 2 萬台,銷量略減 1%,但銷售額逆勢成長 3%。全台最熱銷手機為 iPhone 16 Pro(256GB),最熱銷的旗艦機則是三星 Galaxy S25 Ultra(12GB/256GB)。
歐亞股
近日,德國豪車品牌寶 BMW、賓士與奧迪相繼公佈今年上半年財報,三大品牌集體遭遇利潤大幅下滑,創近年最差業績表現,其中賓士淨利跌幅高達 55.8%,幾乎「腰斬」,奧迪淨利年減 37.5%,BMW 淨利亦年減 29%。汽車業資深分析師梅松林指出,BBA 正面臨美國關稅衝擊與中國市場銷量下滑的雙重挑戰,尤其在中國市場,它們不僅受到本土豪華品牌崛起的競爭壓力,還要應對整體車市價格戰的衝擊。
歐亞股
中國汽車銷量成長放緩,7 月乘用車零售銷量年增率從 6 月的 18% 驟降至 6.3%,達 180 萬輛。《華爾街日報》周五 (8 日) 指出,這反映出北京遏制全球最大汽車市場價格戰的努力開始見效,車商減少促銷活動,消費者轉為觀望。根據中國乘用車市場協會 (CPCA) 公布的數據顯示,7 月乘用車零售銷量達 180 萬輛,較去年同期增長 6.3%,增幅遠低於 6 月的 18%。
綜合外媒周二 (5 日) 報導,特斯拉 (TSLA-US) 在歐洲主要電動車市場的銷售持續低迷,市占進一步被中國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 (01211-HK) 蠶食。最新數據顯示,特斯拉 7 月在德國和英國的銷售分別年減逾 55%,而比亞迪同期銷量則呈現爆發式成長。
美股雷達
《路透》周一 (4 日) 獨家報導指出,研究機構標普全球汽車 (S&P Global Mobility) 的數據顯示,特斯拉 (TSLA-US) 在美國的品牌忠誠度自去年執行長馬斯克公開支持美國總統川普後大幅下滑,從去年 6 月的 73% 高峰一路降至今年 3 月的 49.9%,跌破產業平均水準,隨後雖回升至 5 月的 57.4%,但仍落後雪佛蘭與福特(F-US),與豐田大致相當。
美股雷達
特斯拉 (TSLA-US) 最新財報顯示,這家電動車巨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成長困境,在周三 (23 日) 公佈的第二季財報顯示營收和淨利雙雙下滑,其中營收 224.96 億美元,年減 12%,淨利亦年減 16% 至 11.72 億美元。更令人擔憂的是,這已是特斯拉連 3 季獲利下滑,創下自 2020 年推出 Model Y 以來的最差業績表現。
歐亞股
根據日本豐田車廠旗下 Lexus 品牌日前公佈的今年上半年中國銷量數據,8.5 萬輛,的銷售成績使其繼續穩居進口豪車市場首位。自 2005 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該品牌累計銷量突破 210 萬輛,在進口車市場整體萎縮的背景下展現出強勁的成長韌性。
保時捷在中國市場的銷量進一步承壓,保時捷周二(8 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全球市場銷量為 14.6 萬輛,較一年前降 6%,中國市場的銷量銳減 28%。據《第一財經》報導,保時捷於 2001 年進入中國市場,此後銷量不斷攀升,2015 年中國成為保時捷全球最大單一市場,在 2021 年銷量巔峰期,保時捷在華銷量接近 10 萬輛。
國際政經
《華爾街日報》周二 (8 日) 報導,中國乘用車市場資深分析人士指出,美國總統川普於 7 月 4 日簽署的「大而美法案」(Megabill) 不僅傾向傳統汽油車,還可能在全球市場意外助長中國電動車品牌的海外拓展。中國乘用車協會秘書長崔東樹周二表示,該法案終止美國國內的電動車補貼,有利於中國品牌在海外擴張。
歐亞股
德國豪華汽車製造商賓士 (Mercedes-Benz) 周一 (7 日) 表示,受到美國與中國關稅政策影響,該公司第二季全球汽車與廂型車總銷量年減 9%,至 54 萬 7,100 輛。其中純電動車銷量更下滑 18%,僅交付 4 萬 1,900 輛。
A股
進入 7 月,中國汽車市場 2025 年上半年銷量成績正式出爐。包括比亞迪 (002594-CN) 、上汽集團 (600104-CN) 、一汽 (000800-CN) 、吉利汽車 (00175-HK) 、長安 (200625-CN) 、奇瑞、北汽 (01958-HK) 與長城汽車 (601633-CN) 在內的 8 大主流汽車集團,均公布了半年銷量與年度目標完成率。
美股雷達
綜觀 2025 年第二季中國智慧手機市場,蘋果 (AAPL-US) 透過 iPhone 降價促銷與強大品牌力重返銷量前三,並有望交出比上一季更好的成績。華為表現仍然亮眼,但相較之下小米 (01810-HK) 卻後勁不足。有別於往年的發展,今年全球手機市場在多種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下,多家市場機構都給出了較平淡的預期。
港股
小米 (01810-HK)首款純電 SUV 車型 YU7 上周四 (6 月 26 日) 發布後迅速點燃市場熱情,但隨之而來的交付周期爭議與產業連鎖反應正持續發酵。小米汽車官方訂購頁面顯示,YU7 標準版鎖單後交貨週期長達 57-60 周(約 13-14 個月),Pro 版為 50-53 周(約 11-12 個月),Max 版相對較短為 37-40 周(約 8-9 個月)。
港股
2025 年賽程過半,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迎來階段性檢閱,零跑汽車 (09863-HK) 、問界、小鵬 (09868-HK) 在新勢力陣營中組成第一梯隊,單月銷量集體突破 4 萬輛大關,理想汽車 (02015-HK) 、小米 (01810-HK) 、蔚來 (09866-HK) 緊跟在後,形成第二集團,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背後,反映各家企業截然不同的發展策略和市場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