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寬鬆后美國利率為何不升
鉅亨網新聞中心
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揚纓
年初美聯儲正式開始了縮減QE,几乎所有的投資人士都預測:美國利率只會漲不會跌。但此利率不僅沒有漲,反而跌了50個百分點。綜合養老金、監管以及30年國債等多方面因素,利率開始觸底,但美國利率最終還是會上升,這就要看美聯儲何時加息了。
自從去年5月伯南克提出要縮減QE以來,利率市場經歷了強烈的震蕩:美國國債十年期利率從去年5月至9月間飆升了120多百分點;在9月伯南克宣佈暫時不縮減之后,利率又在接下來短短的一個多月裏下跌了50個百分點;2013年最后兩個月,公佈的經濟數據捷報頻傳,利率又快速上升了50個百分點。今年年初美聯儲正式開始了縮減QE,几乎所有的投資人士都預測:美國利率只會漲不會跌!
結果讓人跌破眼鏡的是,今年年初至今的四個月以來,此利率不僅沒有漲,反而跌了50個百分點,令很多市場人士撓頭。在美國經濟復甦、美聯儲穩步退出量化寬鬆的大背景下,作為利率品風向標的美國國債利率的上升勢頭居然如此陰陽怪氣,難怪華爾街上很多做利率的基金經理們怨聲載道。究竟是什麼原因,而這樣的情況又會持續多久呢?
針對這個問題,本周彭博社的題為"買不到美國30年期國債?此文告訴你原因"文章給出了以下的解釋:1)養老基金的資再分配,使其賣出股票買入美國30年期國債,增加了需求;2)商業銀行由於監管條例變嚴而不得不買入美國國債;3)美國30年期國債利率相比歐元區、日元國債利率已經高出很多,所以不少的央行轉投美國30年期國債。4)烏克蘭的局勢不確定性使得市場買入美國國債來避險。
不可否認,以上的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利率觸底的結果,但是筆者認為上述幾點還不能完全解釋今天利率市場的全局。單就養老基金這點來看,數據方面的證據並不充足,因為養老基金一般從基金的表現,做出資再分配到最后執行會是一個相對漫長的時間,可長達幾個季度,甚至一年以上。
進入2014年4個月,養老基金恐怕還來不及這麼快動手,而且雖然去年強勁的美股股市使養老基金的資狀況大為好轉,但並沒有到完全恢復的地步,養老基金不見得就此退出股市。而商業銀行雖然必須買入美國國債,但他們的風險胃口也只限於短期美國國債。
筆者認為去年5月至9月初,利率一度升120百分點,當時市場對已經遠遠超前了經濟情況,也遠遠超前了美聯儲的預期。利率市場的各個主要成員看空利率品的倉位早已過於擁擠,可所謂的"傳聞時買,新聞時賣(buy the rumors, sell the fact)",利率市場處於過度悲觀。
雖然上周五的就業數據好於預期,但是市場表現卻令人大失所望:邏輯上明顯是對的,但結果卻恰恰相反。本來應該是盈利的交易,反倒變成虧本的買賣,結果不得不清倉,從而又引起下一輪的清倉,因此利率就一直上不來,一直到過度的倉位被清乾淨為止。
另外還有一點,中國今年前幾個月大幅度地人民幣貶值,使其外匯儲備飆升,估計其中一大部分是進入美國國債,也是美國國債利率不升反降的一大原因。其實這倒是正好為美聯儲退出量化寬鬆爭取了時間,也給市場增加了緩衝的余地。
數據表明,過去幾個月的人民幣貶值已經成功地扼制了熱錢的進入,而近期人民幣的貶值更多是市場行為引起的。應該,中國央行成功地將波動率引入人民幣市場。筆者估計央行對人民幣貶值的影響應該會減少,使外匯儲備不再上升,從而減少購買美債。
美國利率最終還是會上升,但時間點確實不容易預測,這就要看美聯儲何時加息了。而美聯儲加不加息,就要看整個經濟的通脹情況。通脹的到來是與薪酬通脹直接關聯的。菲利普曲線在失業率比較高的情況下是不適用的,但一旦失業率降至一定水平,薪酬通脹就開始出現,並且與失業率呈反比,正如菲利普曲線所描述的那樣。
如果下兩個月的就業數據如4月的強勁,那麼通貨膨脹將成為市場關注的話題。據法國興業銀行估計,薪酬通脹在今年年底達到2.9%,明年底可達3.2%。雖然速度並不算快,利率可能一下子不會上那麼快,但是進入今年下半年后,情況就不好了。
從資本市場整體來看,股市和利率市場通常是呈反向的,股市居高不下,而利率卻觸底不上,這種現象很少見的。它倆之中必然有一個是對的,要麼經濟沒有股市看得這麼好,股市回調;要麼經濟比利率市場看得要好,利率上升,究竟是那個正確呢?
筆者的觀點是利率上升是遲早的事,只是要作空利率品,還需要耐心。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