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金融時報》評論:三星的家族企業基因

鉅亨網新聞中心


別忘了:三星(Samsung)是一間家族企業。在其董事長李健熙(Lee Kun-hee)上月住院之前,關於該集團重組的消息就已點點滴滴地傳出。自那以來,涓涓細流變成了一股洪流。本周二,三星愛寶樂園(Samsung Everland)宣佈上市計劃,而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完成了對已在今年合併的聯營公司——三星第一毛織(Cheil Industries)和三星SDI——股票的收購。


對大而無當的韓國財閥(Chaebol)進行重組並非新鮮事。90年代末的亞洲金融危機,就曾迫使韓國財閥改組業務。但投資者至今仍在期待獲得對管理層的更大支配力,期待企業以有益於投資者的方式使用盈余現金,從而推動估值接近全球競爭對手(三星股價的預期市盈率是8倍)。

“重組”也許暗示三星將在結構上變得更簡潔。但這不太可能。上述股票收購,以及三星SDS(科技物流)和三星愛寶樂園(建築、高爾夫球場和時尚)的上市計劃,都是出於家族的需要。正如韓國一家經紀商所細膩描述的:“募集的資金……很可能被用於支付遺稅,或者被用來加強對附屬公司的所有權——家族需要對此擁有更大的控制。”(這家經紀商對三星電子的股票評級當然是“買入”。)

在家族以外,重組意味什麼?從短期來看,沒什麼太大意義。對公司所持資進行洗牌,仍然沒有留給外部投資者任何實質發言權。將家族私有的企業上市,貌似要建立問責機制,但往往是為了達到相反的目的。然而從長遠來看,各方利益可能融合。家族的現金需求有望推動面向全體股東的更高股息。維持控制的慾望可能驅動股票回購,動用三星電子(600億美元)和集團其它成員公司積累的現金。

這一過程所需的時間,可能需要用世代(而非幾年)來衡量。等待股票重新評級的投資者,最好准備好長期堅持。

譯者/艾卜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