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發展中國家知識分子死抱主流理論會成批評
鉅亨網新聞中心
【編者按】從世界銀行卸任之后,經濟學家林毅夫提出新結構經濟學,引發諸多討論以及爭議,可參見ft中文網此前專題。作為第一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在本文中從個人經歷以及經濟實踐談起,闡釋他如何構建新理論來分析中國的轉型過程中的成績與問題,強調自己多年來研究思路一以貫之。他認為新結構經濟學提供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視角,從發展中國家有什么、能做好什么為切入點,發現發展中國家處處是機會。 本文為其新著《新結構經濟學(增訂版)》序言,ft中文網獲得授權首發。
我有幸在2008年6月出任首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這被認為是經濟學家在國際上的最高職位,歷來均由發達國家的大師級經濟學家擔任。我一生中也有幸親身歷經了兩次發展奇跡。1952年,我出生于中國臺灣,當時的臺灣與多數非洲國家一樣貧窮落后。1979年,我來到中國大陸。那時,臺灣已經成為一個新興工業化經濟體,此時的中國大陸,則依然如我出生時的臺灣一樣貧窮,甚至比絕大多數非洲國家還落后。等到我到世界銀行任職時,中國大陸的經濟也已經奇跡般地實現了像臺灣那樣的騰飛。
- 退休理財雙引擎:高規格基金×破盤級費率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