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根本沒有剛需房 有的只是需求的極大彈性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世上根本沒有剛需房 有的只是人需求的極大彈性
對房屋的需求,更完整的表述是對特定地段的房屋的需求。而對地段的需求,從來不是剛性的。沒有能力負擔核心市區的房子,可以選擇遠一點的郊區;沒有能力在北上廣一線城市買房,可以選擇到二三線城市發展,甚至回到老家。在地段的選擇上如此之多,只不過在強烈的欲望下,人們通常努力掙扎著去實現更高的欲望,但是,這就如其他任何奢侈品一樣,從來不是剛需。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啟發性。
衣食住行,人都需要住房子,是剛需,而房子需要修建在土地上,與此同時,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消耗了就沒有了,所以房地產價格將呈長期上漲趨勢。這個判斷耳熟能詳,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第一個疑問是:土地是資源嗎?
土地作為人類生活、生產離不開的一個要素,包含建筑用地和耕地等類型,換句話說:土壤,的確是不可再生資源。因為土壤需要風化等自然力才能慢慢形成,形成1厘米的土層需要120年至400年。土壤流失或者沙化后幾乎不可恢復。所以,土地,不能像氧氣那樣經過光合作用自然恢復,也不能像淡水那樣經過海洋的自凈作用得到補充,土地不能重新“長”出來,也就是說土地不滿足狹義的再生概念。
但是,土地雖然不能像氧氣那樣狹義的再生,但它和石油、銅礦等不可再生資源不同的是:土地是不可消耗與不可毀損的。
所謂不可消耗,指土地,特別是建筑用地,在使用過程中並不會減少,是一種可以反復使用的要素,更接近可再生資源的特點。所謂不可毀損,指土壤、耕地之外的土地,無法被破壞、毀滅。縱觀人類歷史,能找到一塊徹底毀損、消耗以至於不能建筑的土地嗎?的確也有,但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能毀損建筑用地的只有活火山和核污染、核廢料,比如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原址,掩埋核廢料的地點。除了這些之外,甚至核彈都不能毀損土地——廣島和長崎仍然是日本的大城市。
當然,土地的沙化、海平面升高、冰川期地球變冷,都能使一些地方變得不適宜人類居住與活動。但是,首先,這是非常長期的歷史過程,數萬年的變動趨勢,根本不會影響到數百年,甚至幾年的房地產價格。其次,人類的技術在不斷發展,利用土地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人類目前難以利用的土地,在可預見的將來卻是能夠使用的。古人不能圍海造田,但今人卻可以,今人無法大規模利用沙漠、戈壁,但后人卻可以。最後,從容積率的角度來看,隨著技術發展,人類利用土地的效率大大提升,適宜人活動的空間,實際上是在不斷增加,而不是減少——200年前,人們無法想象,5畝土地上可以居住上千人,而現在20層以上的高層比比皆是。
所以,既然如此,土地又怎么能被稱之為不可再生呢?又怎么能說是“用完了就沒有呢”?說到底,從更本質的角度看,土地的概念無非是人類可以利用的地球表面空間的能力與效率,這個空間一直在那里。所謂的土地不可再生,實際上是把土壤的不可再生偷換為整個土地資源的不可再生;把長期中地球的地質變動偷換為短期的建筑用地增減。一擴一縮之下,土地變為了不可再生資源。
那么,顯而易見,從技術角度,土地並非不可再生資源。不過,人類不是生活在自然的性質之中,而是生活在人類的社會性質之中,所以,自然性質還必須放入到人類社會中考量,最終落實到真實的經濟生活,落實到土地與房地產價格。
人對土地的占有,對土地的使用是排他性的:“我買下來了,就是我的,不是你的”;“蓋了房就不能再修路,一塊地只能干一件事”。但是,經濟中的排他性占有與使用,與資源的是否再生是兩回事,長期看來,不管是個人對土地的擁有,還是對土地的使用,都不是恒定不變的,都在不斷變換之中,而不可再生資源的性質則是,一旦使用,起碼在以萬年為單位的時間跨度上再也無法恢復。所以,即便在經濟意義上,土地也不是一個不可再生資源。
當然,也必須承認,在短期內,土地是能被獨占的,這就構成了土地在經濟運行意義上的稀缺性,成為土地價格的來源。
從宏觀的角度來講,稀缺性是相對於人的需求而言的,與人口水平相關。一方面,在短期內,如前所述,地質情況不足以影響土地的供應量,而技術卻能大大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增加供應。另一方面,人口數量是長期變動的。由於中國近百年處於人口上升的過程,加之近30年的經濟大發展帶來的城鎮化,讓人們感受到鄉村變城市、農田變高樓的不斷變化,這使人們深信不疑這個變化將持續下去,從而產生每一個地區,每一個角落都必將開發,都必將增值的觀念。但隨著老齡化的到來,人口下降必然導致對土地需求的降低。也許,在20年內還開發不到的地方,在可預見的將來就很難再發生大的變化。
從微觀角度來講,決定房地產價格的三個因素,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還是地段,即人們對特定空間的土地的需求。這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對特定城市的房子的需求是剛需嗎?
首先,一切需求以支付為基礎。沒有錢,就沒有一切。生命肯定是第一需求,但是,在中國現在的醫療制度下,很多人不幸患上了大病,無錢求醫只能眼睜睜地等待死亡降臨,可見從來沒有超越支付能力的剛性需求。
其次,對房屋的需求,更完整的表述是對特定地段的房屋的需求。而對地段的需求,從來不是剛性的。沒有能力負擔核心市區的房子,可以選擇遠一點的郊區;沒有能力在北上廣一線城市買房,可以選擇到二三線城市發展,甚至回到老家。在地段的選擇上如此之多,只不過在強烈的欲望下,人們通常努力掙扎著去實現更高的欲望,但是,這就如其他任何奢侈品一樣,從來不是剛需。
第三,對房子的需求,從“質”上看,需要的是居住,而不是購買與產權;從量上看,需求的是面積,而不是有無。在上海,在內環內有套60平方米的婚房,對於大多數上海年輕人來說,都心滿意足了,起碼不會是不可接受的。而換到了重慶、長沙等其他城市,在核心市區60平方米的房子顯然拿不出手。拋開其中的短期價格因素,一個地區長期的居住條件,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人們對居住面積的期望,而且,這個期望的彈性非常之大。
實際上,在實際經濟條件的束縛下,人們甚至可以進一步收縮自己的居住空間,上海有著名的亭子間,而直到今日,上海核心市區內,也有無數人擠在擁擠的房間內,三代人擠在五六十平方米的空間內,私人空間僅僅一張床、一副簾子所構成。由此可見,人們對房屋的需求,哪有什么剛需,有的只是人需求的極大彈性!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