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遙:綠色信貸或成為銀行業新的核心競爭力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6-29 11:04
中央財經大學氣候與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遙發言
和訊銀行訊息,6月28日,由中和農信主辦的“微聚2014:綠色信貸與農村生態環境”論壇在北京召開,本次論壇主題為“綠色信貸與農村生態環境”,和訊網作為合作媒體對論壇進行圖文報導。中央財經大學氣候與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遙在發言中表示,低碳發展為商業銀行帶來一些新的機遇。一方面低碳發展可以促進商業銀行的業務結構調整和優化。按照國家的產業政策的調整政策,配合相應的產業政策和金融信貸指引,其實也是可以調整商業銀行的信貸結構。另一方面,綠色低碳是可以成為銀行業的新的核心競爭力。
以下為嘉賓發言全文:
王遙:謝謝這次主辦方邀請我來,能夠在扶貧基金會下面做一些事情我們很榮幸。如果能分享一些我們研究成果,可以給大家一些思考是很高興的事情。
剛才劉總和王教授談到的對我來講印象非常的深刻。我就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在做研究當中,關於綠色信貸的國際和國內的經驗,最主要來自於我們前一段時間給發改委做過一個報告,是關於中國低碳信貸標準,這是我們給他們設置的銀行低碳信貸標準,出這個標準之前,我們對於國際和國內做的綠色信貸有一些研究,給大家匯報一下。
關於綠色信貸的發展趨勢和國內現狀,應該說有一個全球或者國內的一些發展背景,從全球來看,人類的活動,就是我們的環境污染問題,還有全球的技術變化問題,應該來說已經成為一個共識,尤其是目前在中國,我們的環境污染事件的增多,而且以及我們中國的公眾環保意識得增強,再加上我們現在處在北京的霧霾這種嚴重,使得大家對這個問題更加的重視。
在我們國家,銀行業作為間接融資的金融中介來說,它在其中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對於中國的經濟結構轉型,銀行這方面的意識越來越強的話,實際上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促進我們國家的產業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在我們國家低碳信貸和綠色信貸在初步和起步階段,它的可增速性還是很高的。下面講的內容有幾個部分。
首先,低碳轉型背景下企業和銀行會面臨怎樣的風險和機遇?對於企業來說,在目前我們的環境問題,還有能源的問題,已經達到極限的情況之下,它對企業的影響是很大的。
由於環境的過渡使用,企業所使用的能源成本價格是越來越高的。關於企業面臨的減排和監管的風險,綠色信貸現在出現,雖然它是一個自愿性的指引,但是銀行還是需要,尤其對兩高一剩,高污染、高排放和過剩產業來說,對它的貸款有非常大的限制。
我們國家的一系列的減排的政策,包括我們碳試點,碳金融也是我們的研究重點,我們也是幫助廣東的碳區域、碳市場設置了相應的機制。我們在今年3月底到4月初的時候,因為廣東的碳市場運作了差不多半年的時候,我們看它運作的效果怎么樣。我們選擇了廣東四大行業,分別是鋼鐵、水泥、電力和石化。像鋼鐵和水泥屬於比兩高一剩的產業了,我們去的時候發現,在監管的減排政策之下,對它們的企業影響力是非常大的,比如說我們去了一家很大的國有鋼鐵。由於廣東省規定,你必須拍賣3%的配額之后,才能拿到剩下的配額,給它直接造成了2000萬的現金流的影響,由於鋼鐵處在發展低谷的階段,企業現在還在虧損,讓它拿出兩千萬的現金流是不可能的。而且現在低碳減排的政策越來越嚴,對於兩高一剩承擔的風險會越來越大,成本也會增加。
隨著我們公眾意識得增強,我們的消費者越來越偏好於環境友好型、氣侯友好型的產品,對企業的商譽也構成一定的挑戰。這方面還有一定的外部壓力,比如說同等類型的產品,一個產品如果說沒有實現碳中和,另外一個產品有這樣的碳交易或者綠色產品,消費者可能更傾向於選擇綠色的產品。尤其企業在這方面出現一些重大的環境污染事件,對他的產品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對它商業造成很大的影響。
出口方面,我們國家的出口有很大的挑戰,我們處在貿易的低階,我們生產了很多低附加值的產品,這些綠色問題會對我們的出口問題造成影響。我們出口的產品,比如從原料到中間產品,到最後的最終產品,都需要你有綠色的標記,如果不是綠色產品,會給你有類似的關稅出來,這也是我們國家現在非常緊張的問題。雖然我們現在中國不承擔強制減排的責任,但是如果國際上逐漸的采取於碳關稅方面的措施,或者綠色產品認證等等方面的舉措,對我們出口也是會有影響的,這是我們企業現在所面臨的,以及未來很快要潛在的風險。
但是同時對於有準備的企業也是有機遇的,有了這方面的意識,通過技術改造節約資源能源,提高能效,對企業來說可以節約成本。由於我們要大量促進綠色經濟的成長,會有相應的刺激的措施出臺,甚至會有一些優惠的政策。其實綠色消費的需求同樣也會增加,對於企業來說也是一個機遇。
在中國我們企業的綠色行為,目前來說在綠色行為方面它的發展相對來講是比較落后於銀行的,而我們現在的約束企業的環境保護指法的力度確實是比較弱的,我們后面要講的,對於銀行來講,綠色信貸政策可以推動銀行業在這方面引導資金,向綠色低碳領域的引導作用。
對銀行來說,它在綠色低碳轉型的背景之下,銀行會有哪些風險和機遇?首先對於銀行來說,它是作為最重要的信用中介和提供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如果企業的生產對環境有害的話,商業銀行也成為一個破壞環境的行為主體。類似的后面我會講到相關的案例。
銀行事實上是間接的成為一個環境破壞者,因為你提供了資金支援它,另外銀行在實現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當中,它其實是有很重要的位置,它可以影響到支援的企業與項目的生產,它也可以體動低碳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所以銀行發揮的作用是很大的。
在低碳轉型的背景下,如果你的債務人違規了,你不得不做補償,並做賠償的罰款,債務人的償債能力將受到削弱,甚至破產。正因為我們守法成本很高,違法成本很低,所以給環境造成很大的壓力。我們去年發表了論文,2002--2012年,我們找到的上市公司的環境污染事件,其中我們只找到了8家的公開數據是有賠償的,賠償的比例比它所認定的綠色比例大概占5%,這5%其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紫金礦業(601899,股吧)在2012年有一個污染事件,它的賠償率達到了97%。這8家企業當中,有一家除了占30%以外,剩下的7家都低於它當期利潤的0.1%,這么低的違法成本,對於企業來講,就包括行為人的責任我們也沒有找到相應的追究。如此低的成本就會使越來越多的違規事件發生。我們國家的《環境保護法》在不斷的調整當中,會不斷的增加公眾的監督意識。
[NT:PAGE=$] 我們研究中國經濟問題,很多問題最終歸結於我們的違法成本太低了,導致我們一系列的違反經濟的情況出現。但是不會一直這樣的,我們現在政府,處於我們經濟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當中,我在做氣侯金融研究當中,當中我們氣侯變化問題,我們要綠色發展、節能減排等等,如果不做,那么我們資源和環境在未來就無法維持我們現在的粗放型的發展。
消費者不斷提高環境意識,還有越來越嚴的環境法規會改變市場,市場改變了會影響到你的債務人和我商務銀行的貸款影響。
包括責任風險,國外已經有一些案例,由於銀行給了企業貸款承擔了一些連帶的責任,所以他也要對換進污染進行賠償。當然還有一些聲譽的風險。
山東省有一家造紙企業污染嚴重,讓它投資1.1億元的資金進行治污,導致它企業的現金流為負,它就無法對銀行進行償債,就導致銀行的損失。
2002年尼加拉瓜一起持續了好幾年的狀告銀行訴訟案判決,銀行敗訴。這家銀行1983年向一家企業借出了400萬美元的用於機械更新,由於這家企業無力賠償,通過銀行債務支付和拍賣形式取得了化工的資產。這對於銀行來講是承擔的相應責任,這是我們找到的一個國際的案例。
低碳發展為商業銀行帶來一些新的機遇。
首先,它可以促進商業銀行的業務結構調整和優化。我們要按照我們國家的產業政策的調整政策,配合相應的產業政策和我們的金融信貸指引,其實也是可以調整我們商業銀行的信貸結構。
第二,綠色低碳其實是可以成為銀行業的新的核心競爭力。因為目前我們做這個研究,跟銀行有過一些相應的接觸。我感覺對於綠色也好、低碳也好,還有跟我們碳市場相關的業務,至少銀行還是比較關注的。但是現在一個是因為意識得問題領導層面意識還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領導因為沒有達到這個意識,是因為對這塊不熟悉。綠色指引出來之后,首先要求你們要做戰略,整個銀行的董事會就應該制定相應的戰略。現在從綠色信貸的執行來看,其實還是有很多的問題,這里面更多的是貼標簽,它的可操作性不是很,會使得現在銀行綠色金融方面的發展會比較慢。銀行做了一些事情,但是更多是品牌式的行為,還沒有形成習慣。尤其像北京銀行(601169,股吧)剛成立了一個綠色金融事業部,我一直在跟蹤他們,因為正好是我們的校友,但是他們成立了之后,現在不知道領導要他們做什么。事業部的機制實際上賦予了他們很多的權力,他們做了之后,它的負責人都不太懂,還有不知道領導要讓他們干什么。
做得比較好的像興業和浦發銀行(600000,股吧),他們是股份制的銀行,不像我們國有銀行有超好的渠道,還有各種的資源優勢,而股份制銀行必須通過開發出自己的最具特色的核心競爭力出來,浦法銀行做的碳債,實際上它業務的占比非常小,很多時候就成為一個品牌的業務。我作為一個學者,至少我是非常樂觀的,其實銀行已經把這個當做競爭力。我跟金融機構談綠色的時候,他們不會再認為這是一個很邊緣的話題,認為下一步可能會成為主流的業務來做,
除了信貸還有理財產品的創新其實都有很多,但是這里面很受限的就是他們的能力建設,我有一個在農行的朋友,國際碳市場做得比較好的時候,他們做了兩年,因為培訓的時候我給他們講課,講課的時候他說,我做了兩年的碳市場的貸款,我都不知道這是什么。這對於做了銀行兩年這類業務的人來講都是不了解的,那其它人更是不太了解。銀行要開發這些產品的時候,你對這些東西了解到底多少,背景了解多少,為什么應該這么去做,這方面的意識和知識還是需要多了解的。
創新的產品,具體業務不多說了,我主要講一下包括綠色信貸的國際和國內相關的政策。國際的綠色信貸的標準,其實綠色信貸的標準最主要的就是赤道原則,赤道原則在剛才我們溝通的時候我了解到一個背景,就是花旗銀行貸款給了一個砍樹的企業,他們當時沒有想到,對他們的聲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后來花旗銀行結合國際上的大銀行,出臺了一個指導原則,它其實也是一種自愿性的,它在項目融資當中,就規定了社會的風險。
從2002年達成共識,到2013年6月份赤道原則的發布,這時候已經把氣侯變化的因素加入到原則當中。主要是考察項目是否符合赤道原則,通過內部環境、社會政策。
在赤道原則中規定,赤道銀行必須做出承諾,也就是它在把項目分成三大類,高風險、低風險和中等風險,對高風險來說,這個企業項目可能會影響到改變環境的原狀,而且后果不可消除的,可以給它評為高風險,當然有一系列的評價標準。中風險,就是有一些可以逆轉,這種后果可以通過努力消除。c類就是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在評價的時候都會做環境和影響的評估。
赤道銀行成為金融機構成為環境和社會保護的民間代理人,他們的核心工作就是對赤道原則的評估。
我也仔細的研究了我們國家的信貸政策,它要求我們銀行有環境風險評估的,但是在我國,包括一些銀行,它沒有一整套的關於環境社會風險評估的體系,也就是叫esg(音),這種環境風險評估體系也是我們下一步要去努力構建。
赤道原則,首先沒有很嚴格的執行原則和程式,也不是很強制的監管機構,還需要提高相應的透明度。
對於中國,對於發展中國家的低碳信貸標準,我們也得到一些相應的案例,有一個很好的庫斯卡特蘭銀行環境風險識別和管理體系,這套風險系統需要對整個項目的評價,從識別它的風險到它對項目作出一個判斷的過程當中,它是要非常強調過程和責任劃分的。還有它的一些分析方法、工具和機制,等等風險控制,形成一套環境風險體系,這塊相應的就形成了比較系統的風險識別,比如有環境審計,有相應的報告要求,等等方法上都是比較完善的。比如有負面清單進行篩選,對它進行評價,把銀行的法律放到合同當中,同時進行監督,每季度都要進行報告,過程當中不同的部門、不同的人需要有不同負責的部分。
巴西的一家銀行也是設立了環境和社會風險的體系,也比較類似,它是對項目有一個相應的程式,首先你怎么樣識別環境和社會風險,還要進行評估,這個評估除了自己評估,還要聘請獨立的第三方做環境和社會風險的評估。如果你存在類似的環境風險,你需要確定環境風險計劃。這個項目批準之后,也是有一系列的程式,最後要對它進行相應的監督。
我國的綠色信貸政策,我想說一下背景,我們為什么會出臺相應的背景。第一我們的環境承載力達到了極限,還有我們違法成本過低的背景。但是我們金融監管的力度,在國際上靠市場,銀行的行為實際上由市場決定的。但是我們中國銀監會監管力度確實可以影響到銀行金融機構行為的,因為金融機構是有意愿去服從金融監管的各種政策來指導的,因為這個決定了它的業務準入、業務管理等等各方面。
銀監會的監管力度是比較強的,實際上可以和市場的力量發揮相輔相成的作用,這是我們的特色。
現在的污染企業也加大的信貸風險,這種風險之下,我們從2007年出現了《節能減排試行指導意見》,2013年關於綠色信貸的意見,這一系列的政策就形成了我們現在的綠色信貸的政策。
到目前為止,我們目前綠色信貸的貸款余額已經超過5.7萬億,占比大約在7.2%左右(占銀行業全部)。我前幾天開會,叫銀行業環境倡議,有這么一個組織,今年是第三期,這是巴特來(音)銀行發起,希望推動國際的銀行業更大的綠色低碳。
他們對中國非常的好奇,他們認為中國推出的這個非常的了不起,我跟浦發銀行的人一起去的,當時在做這個探討的時候,劍橋的人就問,談到我們的比例在7%,我覺得這個比例實際上很不夠的,他說我不這么看,他說我認為7%已經很了不起了,他說你要知道在我們發達國家還達不到這么多,我相信未來它能夠20%,甚至達到100%。但是在現在的階段,中國能達到7%是非常不錯的。銀監會的領導聽到了之后,會覺得非常高興得。
[NT:PAGE=$] 銀監會一直以來在努力推動相應的工作,比如說他們還在建立綠色信貸的統計體系,建立環保部門資訊共用機制,他們現在正在考慮推動,綠色信貸我沒有時間講綠色信貸的相應問題,其中一個問題就是它既不是沒有法律執行力,同時它的激勵也不夠,這就是為什么造成我們綠色信貸政策執行起來各種問題還是不少的,待會兒也會講到銀行問題、政策本身的問題等等各方面。
你要使得這個政策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就是兩類,要么你讓它成為具有法律約束力強制性的,要么有激勵。但是法律約束力絕不是銀監會一家可以做到的,一件事上升到制度性的安排有法律約束力,必然要達到一定的程度,達到相應的程度才會推出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安排,而且要協調幾個部門一起做這個事情的。
另外激勵機制,法律方面短期不能實現,我們就要推動激勵機制的推動,使得銀行愿意去發展綠色信貸。是不是我朝綠色低碳的投資貸款規模可以增加一些,銀行受到各種各樣的監管約束,這方面貸款多了我可以增大一些,或者相應的一些項目可以給一些稅收的優惠,或者給一些匯率的貼息等等。此外完善再完善綠色考核的評價體系,這個在中國挺厲害的,這方面可以發揮作用,當然前提條件你要防止他們作假。
現在的考核機制,在金融機構加了社會責任的指標,已經把這個指標加進去,這個在出臺的過程當中,應該來講很快可以出臺了。另外它希望能夠出臺關於綠色信貸整體的考核關鍵指標,這個指標包括什么呢?包括銀行負責人的業績考核跟這個是要掛鉤的。另外還有準入、監管評級、業務模式等等,都要跟你的項目掛鉤。如果是這樣的話,也可以推動。
他們還做的一個事情,由中國銀監會發起,聯合發展中國家成立了新興國家的綠色信貸跨國的小組,這些工作小組幾個發展中國家銀行業的監管部門負責人同志在一起交流經驗,出臺相應的政策,也就是把我們綠色信貸的成功經驗推廣到國際上,這也是做得非常好的。
問題簡單說一下,目前它缺乏具體的評價標準和支援性的政策,現在各個銀行雖然規定了11類,有了評價的體系,但是什么都放里面放,綠色農業、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等都往里面放,就會使得這個盤子大。我也跟銀行的人溝通過,就發現這個問題。
它並沒有形成足夠的約束力,銀行的動力不足,銀行業受到了很多的影響,比如地方政府對它的影響,兩高一剩的投資基本上都是很大的,可以把它考核的指標提高,這樣會給銀行造成一些壓力。而且銀行職員本身這方面的能力是不足的,當你能力不足時需要第三方的機構進行評價,這方面還是存在道德風險問題的。還有我們的資訊,這一點我們有非常大的問題,現在我們環保的資訊數據,雖然已經盡力了環保部門的資訊,但都是事后的。當我要貸款給這個企業的時候,我對它相關的資訊是不了解的,隨著資訊來源的采集和以后透明度越來越強,這塊也可以改善的。
建議,在未來我們希望它是一個制度性的安排,當然政府支援和激勵機制從現在來看是比較重要的,能夠使得我們綠色信貸政府能夠發揮作用的,而且銀行自身的能力建設也是非常重要的,環保和金融的合作等等這些其實都是我們現在在國內發展綠色信貸所要考慮的。謝謝各位!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