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出大事的時候 不找美國了那該去找誰
鉅亨網新聞中心
奧巴馬抱怨:世界出了問題,總是來找美國。但是,沒有中國和俄羅斯的參與,很多麻煩都沒法解決。德國呢?冷戰以來,德國在國際舞臺上很少拋頭露面,它已經習慣將歐盟作為一個發聲的平臺。兩次世界大戰讓德國人意識到一個問題:單獨挑戰格局是危險的。這一問題值得關注。
據英國媒體報導,德國總理默克爾希望,中國總理李克強能夠幫助調停烏克蘭危機中的歐俄關係,就在李克強到俄羅斯的前一天晚上,克里姆林宮宣布普京已經責成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將部署在俄烏邊境的俄軍部隊撤回常駐兵營。
10月13日,歐盟駐俄羅斯大使維高達斯•烏薩科卡斯也宣布,若烏東地區的局勢能夠穩定下來,歐盟內將考慮在本月晚些時候取消針對俄羅斯的制裁措施。
這一系列舉措,意味著中俄歐三方的關係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歐盟中的老大德國一直在烏克蘭危機中扮演著重要的調停者身份,德國總理既然希望中方能夠從中斡旋,而且目前歐俄關係已經出現解凍的跡象,中德俄三方關係將成為歐亞大陸和平與穩定的新的三角互動關係。
在美國之外,歐亞大陸的“陸權國家”可以解決彼此的矛盾與爭議,這是不是一種變相的“去美國化”呢?
中國國務院總理此番德國和俄羅斯的訪問之旅備受關注,無論在德國還是俄羅斯,都簽署了大量的經濟合作協議或者備忘錄,德國、俄羅斯和中國三方各具有優勢,德國的技術、中國的勞動力以及俄羅斯的能源,三方優勢互補,而且彼此的經濟依賴程度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另外,李克強總理此次出訪都是政府間“常規”的制度化會晤,中俄總理會晤已經舉行了19次,而中德之間也確立了總理定期會晤機制,中國有14個部委參與對話,這也是非常罕見的。
還有一個看點是,李克強先去德國,再去俄羅斯,然后再折回到意大利參加亞歐峰會,這種安排也有深意,頭尾都是歐洲國家,中間是俄羅斯,這的確帶有穿針引線的意味。
也難怪默克爾希望李克強能夠調停歐俄關係,至少德國人或者歐洲人相信俄羅斯愿意聽中國的意見。
而在李克強訪問俄羅斯期間,歐俄關係一味回暖,尤其是俄羅斯在李克強抵達之前就做出緩和關係的舉動,你可以理解為給中國領導人的禮物,也可以理解為主動改善關係,不給中國調停的機會,但無論如何,歐俄關係正朝著正常的軌道邁進了一步。
從地理上來說,中俄德三國產生互動的可能性似乎總是不那么靠譜,中德兩國分居歐亞大陸東西兩端,物理的距離比較遠,但是從地圖上看會發現,三國可以算得上是鄰國。
中俄是鄰國,德國和俄羅斯隔著波羅的海相望,在很長的歷史時間里德俄也曾經相鄰,曾經以戰爭的方式激烈地對撞。
自冷戰以來,中德俄分屬不同的陣營,柏林墻之類的人造物拉開了人的心理距離,歐亞大陸就出現了不同的世界。
而冷戰結束之后,市場網絡在各國之間搭建了各種溝通的橋梁,大國之間的關係也需要恢復到正常的狀態。
從這次中俄與中德之間的密切聯絡可以看到,經貿、技術、投資等領域的合作將是新型大國關係的特色,當然經貿等“低級政治”領域的合作也需要彼此的信任,既然各方愿意將合作推向深入,就代表著確立了一定的戰略上的信任。
中德是全面戰略伙伴關係,而中俄則是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已經趨緊於“密友”的水平。
國際關係學家斯蒂芬•沃爾特在《聯盟的起源》一書中提出一種說法,聯盟的主要功能是制衡威脅,而不是制衡實力。
雖然中德俄三方還沒有聯盟的意味,但是關係走近也是源於共同的威脅。烏克蘭危機是德國和俄羅斯共同的威脅,那中國能置身事外嗎?
中國在烏克蘭有大量的投資,同時烏克蘭危機的解決也需要在聯合國安理會上表決,中國是常任理事國。歐美的嚴厲制裁對俄羅斯造成了較大的沖擊,中國已經表示要堅決反對這些制裁。
以烏克蘭危機為例,歐俄關係的惡化在某種程度上有美國的壓力,制裁俄羅斯的主要推動者是美國,當然並不是說美國挾持了歐洲,當馬航事件之后,歐盟對俄羅斯的制裁才嚴厲起來。
就歐盟來講,在制裁問題上也是頗多分歧,地緣政治學家喬治•弗里德曼說:將歐洲當成一個單一實體來談論(就像談論美國或者中國那樣)是不切實際的。它只是一些單一民族國家的聯合體,而且仍然經受二戰、冷戰以及失去帝國權杖后的落寞。這些民族極度狹隘,它們都是以本國利益為出發點,來決定地緣政治行動。至少德國在制裁俄羅斯這個問題上是半心半意的。
彼此關係的惡化本身就是對中德俄三方的共同威脅,另外,在一些地區事務上,三方都是重要的參與者,比如伊核問題。中國和俄羅斯都是大國,在國際舞臺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雖然奧巴馬抱怨:世界出了問題,總是來找美國。但是,沒有中國和俄羅斯的參與,很多麻煩都沒法解決。德國呢?
冷戰以來,德國在國際舞臺上很少拋頭露面,它已經習慣將歐盟作為一個發聲的平臺。兩次世界大戰讓德國人意識到一個問題:單獨挑戰格局是危險的。
近代150年來,德國的歷史也是跌宕起伏,統一之后的德國成為中歐第一強國,挑戰了歐洲國際體系,一戰、二戰都是德國希望成為大國的嘗試,二戰之后,德國被分區占領,再次被分裂,直到冷戰結束,兩德重新統一。
但在最近二十多年中,德國還是不愿意在外交和防務上發出獨立的聲音。2009年歐債危機之后,歐盟已經蓋不住德國的實力了,默克爾成為歐元區的鐵娘子,而最近德國也在外交上表現出了強勢的作風。
歐盟制裁俄羅斯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得到德國的默許,也是默克爾認為普京欺騙了她,德俄關係才比較冷淡,此前,普京幾乎每天都與默克爾通電話,環顧歐美領導人中,只有默克爾有這樣的魅力。
通過烏克蘭危機,人們會看到歐盟內部其實並不太和諧,西歐、中歐和東歐各有盤算,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德國不僅是歐盟第一經濟強國,也將是歐盟外交的主心骨。
在烏克蘭危機的高潮階段,默克爾不但到了波羅的海國家,還到了基輔,表達德國保護盟國安全的立場。
北約峰會期間,默克爾又要求北約需要遵守與俄羅斯在1997年達成的協議,不要集體與俄羅斯對著干,后來北約峰會雖然把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請去了,但是北約並沒有給烏克蘭太多的支援,而只是表示北約成員國作為個體可以向烏克蘭提供援助。德國的大國地位進一步凸顯。
世界秩序正在轉型,大國關係也處於重組之中。中國、德國與俄羅斯三方的關係,在此輪國際關係變革中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三國唯有合作,才能使歐亞大陸真正實現互聯互通。
就中德關係而言,分處歐亞大陸兩端的中國和德國之間,不僅簽署了貿易協議,而且還將研發作為新的合作領域。中國正處於經濟轉型與升級的關鍵階段,德國的高科技為中國提供了替代性的選擇,另外,中國巨大的市場也是德國經濟增長的支撐點。
此次,中德雙方達成了推動中歐貨運專列、上海港與漢堡港綠色頻道的協議,絲綢之路的東西兩端已經達成了共識。
對俄羅斯而言,其最大的優勢在於廣闊的領土面積,這對歐亞大陸的貫通至關重要,這也正是近代俄羅斯雖然歷經苦難但屹立不倒的秘密。
此次,中俄政府簽署了共建絲綢之路高科技園區備忘錄和合作發展高鐵的備忘錄。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概念雖然是中國倡導的,但是卻是改變歐亞大陸地緣政治空間的大舉措,也是中德俄三方合作的新領域。
從李克強訪問行程來看,德國和俄羅斯承認並支援“絲綢之路”的建設,而且會為這個概念增加新的內涵,從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開始做起,將資金、技術等因素融入其中,尤其貨幣互換、本幣計算、人民幣債券等方面的合作更引人關注,歐亞大陸還是一個美元區,但是中德俄之間的合作會使歐亞大陸慢慢朝著“去美元”的方向邁進。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