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嘉實基金黃一黎:服務業走向新時代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年,以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在中國gdp總量的占比達到46.1%,首次超越以制造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43.9%),成為支撐經濟的第一大產業,而服務業在中國經濟中占比的增長勢頭,也和中國經濟轉型的內涵和趨勢相符。提到服務業,人們可能想到的是日常生活中諸如餐廳服務員、商場的售貨員等的“服務人員”,但事實上服務業的內涵和范疇遠不止於此。在本期專欄中,我們將同廣大投資者一起探討服務業的內涵和范疇,分析服務業在中國的發展前景。

服務業的發達程度是經濟體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以美國為例,其服務業在經濟總量的占比達到78%。服務業本身可以分為生活型服務業和生產型服務業兩大類。顧名思義,生活型服務業指的是同民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業,如上面提到的餐飲購物服務即屬於生活型服務業的范疇。具體來說,生活型服務業包括餐飲旅遊、文化體育、醫療保健、養老教育等多個領域,涵蓋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生產型服務業,是指服務本身和生產過程密切相關,雖然不是生產本身,但具有很強的“生產”特性,例如大數據營銷、金融服務、物流管理等都是典型的生產型服務,所以實體經濟的運行和發展離不開生產型服務業。在中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服務業也將走進一個新的時代:生活型服務業面臨需求驅動的升級,而生產型服務業則會加速向產業化和專業化轉變,我們將在下文從這兩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生活型服務業將在需求端的驅動下實現升級。根植於生活型服務業的“生活”特性決定了社會需求對這類服務的影響。一方面,人口老齡化促使對醫療和養老需求的快速增長,相關服務業亟待擴容。根據民政部披露的資訊,2013年底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突破2億人,預計到2050年,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占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一,“銀髮中國”將倒逼醫療服務業和養老服務業的規模增長和品質升級。另一方面,居民收入的提高帶來新的服務需求。隨著中國人均gdp突破7000美元,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行列,人們對於生活服務業的需求也開始朝向更高的層次邁進。以餐飲服務業為例,在改革開放之前的短缺經濟時代,吃飽飲足已屬難能可貴,對服務的期待不高;而現在人們顯然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色香味俱全,還要營養均衡吃得健康,此外用餐環境和服務水平都已納入餐飲的綜合評判標準。“舌尖上的中國”能夠如此熱播,就是社會對生活服務業需求預期提高的一個表現。

其次,生產型服務業會加速產業化和專業化。不同於生活型服務業,生產型服務業直接融入經濟體的生產過程,因此同產業經濟密不可分。隨著中國傳統產業經濟開始轉型,生產型服務業對制造業等實體經濟的介入在不斷加深。在本專欄中,我們曾經討論過制造業發展的“微笑曲線”,其中位於微笑曲線右端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銷售服務部分,就屬於生產型服務業的范疇。我們曾經說過,只有制造業周邊服務業得到發展,中國才能避免停滯於“微笑曲線”的底部微利區域,從而促進制造業產業鏈的全面升級。雖然中國生產型服務業已經明確了發展的方向,但距離整個產業的蓬勃興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生產型服務業要取得實質性發展,需要完成產業化和專業化兩大跨越。一方面,只有生產型服務業的產業化才能形成規模經濟提升效率,並且推動上下游產業鏈的全方位發展;另一方面,只有生產型服務業的專業化才能在國際化的競爭中取得和保持競爭優勢,不但可以服務中國本土經濟而且可以拓展海外市場。所以,只有產業化和專業化才能讓生產型服務業在自我良性循環中健康成長,並引領中國經濟成功轉型。

綜上所述,中國服務業正在走向一個全新時代,在經濟中的比重將不斷增加。無論是生活型服務業還是生產型服務業,它們的發展和整體經濟的發展是一種良性互動的關係,也是中國經濟整體轉型和升級的關鍵所在。中國經濟需要跨越原有增長模式,通過服務業的轉型和發展,再造“中國奇跡”。

黃一黎博士

嘉實基金(博客,微博)董事總經理、投資者回報研究中心負責人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