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天天投上海地區「投融資面對面VR/AR專場」圓滿首航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4-22 17:05


2016年4月上海,由天天投和騰訊眾創空間聯合舉辦的第14期投融資面對面VR/AR專場活動在上海創智天地廣場舉行,這也是中國VR/AR創投聯盟在上海的首航。

 


 

本次特邀投資人:戈壁創投合伙人徐晨、七海資本合伙人姚欣榆、季勝投資合伙人戴培煜、北極光創投董事經理姜皓天、啟明創投合伙人黃佩華、逐鹿資本創始管理合伙人劉子健、熊貓資本合伙人毛聖博。

與會嘉賓還有ARinChina創始人張明軍、ARA聯盟副秘書長曹鑒、Realmax中國SVP賴毅、視+CEO張小軍、未極科技CEO王瑋佳、青瞳創始人祖厚超、天舍傳媒聯合創始人陳晟、睿悅信息聯合創始人劉峰瑞、諾亦騰品牌副總裁陳楸帆。

專場會邀請了第一財經廣播早間新聞節目主播韓馨作為整場活動主持人,張明軍和祖厚超分別為兩個圓桌論壇主持人。

本次創投項目對接會共有超過1100余人報名,直播鏈接在線觀看人數峰值達1400人,活動當天共邀請8位投資大咖、百家投資機構、60個優秀創業項目(其中15個項目進行路演)。本次活動有15家垂直媒體合作。

開場由騰訊眾創空間華東區負責人徐瑾和InnoSpace 創智空間負責人楊晶靈分別上台為本次活動開場致辭。開場後天天投創始人崔鵬上台發布了天天投2.0版本。

天天投2.0版本升級加入了社群服務,即以產業領域為核心的網絡化創投社群,目前整個商業信息社會正在進行逐步演進,形成「5+1」公共基礎設施服務平台,而天天投正是專注於企業之間和個人對企業的股權投資服務領域。互聯網信息時代創業投資決策的方式逐步發生變化,完全以個人經驗和判斷進行投資的時代已經過去,信息公開、透明、共享分析,結合雲端共享數據輔助決策的時代已經到來。隨着創業投融資服務平台開啟2.0時代,天天投已從簡單的投融資對接,完成了向以創業投資大數據服務為核心的轉變。為實現真正的轉變,天天投在泛TMT領域就做到了足夠的透明、公開,已具備了「數據驅動投資」的條件。

現場眾多投資人與創業者也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15個路演項目中,多數已拿過一輪融資並獲得市場認可。新事物的發展通常有着特有的成長周期, VR和AR技術已經發展了相對長的時間,完成了一個階段的技術積累,目前已通過國際科技巨頭在多方面的動作和布局,引爆了第一階段的增長,涌現了各式各樣的硬件、技術解決方案和內容產品,天天投和廣大從業者、投資人一樣,非常期待這個領域給未來生活帶來顛覆性的變化。

在AR和VR的圓桌論壇上,各位嘉賓分別圍繞各自領域的熱門話題進行了討論,以下分別是AR、VR論壇實錄:

AR論壇專場

Q::AR行業的投資周期是多久?

賴毅:我10年加入了一家做底層算法的公司,AR不是近兩年才出來的,其實很早之前就有了。隨着這幾年的迭代變化,AR已經進入穩步增長的階段。下一個階段是什麼呢?可能是智能眼鏡,當然也不排除在手表以及其他范疇應用開來。

張小軍:AR是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領域。這里面有兩個元素,一個是AI,它會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你得大腦,輔助你得五官,具備很大的前景。另外一個是五官。從這個角度來看,有一個非常遠大的願景。我們對這個行業的看法是,我們向着AR方向努力,現階段是用手機的表現形式來落地,未來等智能眼鏡發展的比較成熟的時候再轉移到那上面。

曹鑒:我個人認為,對於AR,國外對底層技術做了很多投資,中國則是看到實際產品做投資,這是國內外的區別。我希望投資人應該多關心一下底層技術的投資。

王瑋佳:投資要軟硬件分開,AR的一些項目陸陸續續的已經出來了。而AR的爆發還需要硬件的成熟。畢竟AR最好的載體像眼鏡,還沒有完全成熟的產品。所以我們認為AR是後期需要關注並需要大量投資支持的環節。

姚欣榆:從產業的周期來將,AR還處於非常非常早起的階段,就類似70年代的PC,能看到產品,但是體驗還非常差。我認為還需要10到15年,AR才能夠成熟。現階段的產品,不去考慮散熱和造型的問題,就電池來說,很難支持一天,而且短期也難有很大的突破。從目前技術來看,還處於非常早期。我們投資的話,會看相對來說有一定的技術門檻,有巨大提升空間。對用戶的體驗是否有一個本質的提升。另外一個,從投資周期來講的話,創業者還需要考慮現有技術是否有贏利點和合適的應用場景。

崔鵬:VR/AR與用戶體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雲端大腦,物聯網/泛硬件 、萬物互聯,這三個結合在一起,可以形成未來10年新一代的基礎性平台。

通過VR/AR,讓人同時連接虛擬數字世界和真實物理世界;

通過物聯網/泛硬件讓世界萬物互聯,各種信息數據全方位采集和匯聚;

通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實現雲端智慧大腦,讓人和萬物更好的協作運轉。

徐晨:我覺得本質來看,第一波火的時候很多人認為AR的爆點就到了。一方面是因為市場資本更加重視。另一方面是取決於你服務什麼市場和服務什麼樣的市場。

戴培煜:從投資周期來將,第一個是「投」,我認為當下算是一個比較不錯的機會和時機。現在的一些AR團隊,還是有一些出色的技術對AR也非常專注。是非常值得尊敬的。第二個是一些垂直行業的應用,可以說在已經養活了一些在商業模式的探索。從巨頭的動向來看,目前還沒有形成主流的技術路線。所以說初創團隊還有在某些領域成為和巨頭平起平坐的機會。對投資機構來說,因為行業應用場景非常多,沒有爆款出現,希望能夠沉下心來,耐得住,等得起。

Q:如何看待國內AR硬件的發展?

賴毅:在接下來3到4年,會有一個質變。說到設備,移動設備的發展是非常成熟的,只是要解決一些進眼的技術。

1、可消費。對於一些開發者版本首先不是可消費的。

2、可量產。光學模組、電池等因素是否是可量產的。如果大家對此有積累,就可能是最早成為這個市場的人。我相信智能眼鏡到來的速度可能比智能手機要快。

張小軍:AR產業鏈還是蠻長的,我們的態度是和AR硬件合作。國內屬於某一塊發熱,大家都一窩蜂的去做。比如前段時間的早教。現在大家應該擴展整個行業的邊界,而不是在一塊競爭。

曹鑒:我覺得硬件一定會滿足我們的想象空間。但是有一些問題要解決,主要為場景應用在哪!

王瑋佳:我們不妨看下國外的巨頭是怎樣的發展。2年前我拿到一個紅外線外接的設備。可以接在PAD上和Iphone上,從外界可以感知真實世界的深度。HoloLens出來之後,續航能力大概在2~3個小時。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問題,比如說視場角。此外還有Magic Leap,他們一定也有自己的優勢。很多的巨頭都在涉足這個技術,但是都有自己專注的領域。所以國內廠商應該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專注於整個行業的某一個點。研究透了,也會對行業產生很大的幫助。

Q:從資本的角度對產業提一些看法

徐晨:今天來了這麼多人,說明AVR/AR還是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的想象空間。如果回過頭回溯,都是先有了應用場景和使用場合。但是Google Glass還沒有給我們提供一個比較合適的使用場合。現在大家都在尋找什麼樣的場合才能適合。不要落到大公司的陷阱里,不是宏大的場景才是合適的,很可能解決一些小的問題才是用戶需要的。

VR論壇專場

Q:VR很熱,VR這麼熱,從創業者的角度,為什麼會選擇VR作為發展方向。從投資者的角度來說,為什麼會投資VR方向?

劉峰瑞:從我們公司的角度來講,我們最初做的是交互,到了2014年,我們發現交互在VR行業應用比較廣,就順勢切入進來。為什麼你有機會能成功,接下來路要怎麼走,這個應該是所有團隊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哪些事情要做加法,哪些事情要做減法,也是需要明確的方向。說白了,不論是資本還是市場,故事是一定要圓滿的。所以一定要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但是能做到什麼程度,還是要看市場。

姜皓天:我認為VR是一個非常娛樂化的東西,因為我們在娛樂化投了很多相當成功的公司。VR來說,某種意義上提供了更重度的娛樂體驗,所以是值得關注的。但從另外一方面來說,作為娛樂化的東西,要在用戶量起來才能成功。但是目前技術、用戶量等還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還有一個變數,比如說手機盒子是否能有一個大的量。在新興行業很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一廂情願。總體來說,我們的態度就是謹慎、樂觀。希望能夠在市場上找到真正喜歡這個行業的企業家進行合作。

黃佩華:因為我們投資過小米,所以我們一直都比較關注硬件。我認為今年VR/AR已經比較成熟了,但是還是比較缺內容。所以我們的小組也非常關注內容和泛娛樂這一塊。

陳楸帆:我們的創始人都有着非常符合的學科背景。我們在13年開始就關注這個領域,最一開始我們做的是動捕。14年,我們推出了1500美金的全身動捕,但是我們並沒有信心,不知道多少人會買賬。但是推出來之後,還是蠻驚喜的。因為大多數人都買來用於虛擬現實。加上FACEBOOK收購OCULUS,所以我們認為這個風口已經到了。但是我們並沒有做VR盒子之類的,而是從自己的優勢出發,保證自己的初心,沿着這條路走。

劉子健:作為投資機構,我們和創業者是一樣的。包括大數據、泛娛樂、雲計算我們都投了一些。為什麼投VR,我們會判斷他是體驗升級。今年年初我們出手了幾次VR項目,去年我們認為VR內容還不成熟。除了內容我們還關注VR的傳感器和動捕設備。

毛聖博:我覺得AR是現實和虛擬顯示的疊加,包括電源、網絡都是限制的因素,應用的場景比較難。我認為AR會落後於VR發展起來。VR會是沉浸式的體驗,所以選擇這個方向。現在VR市場同質化比較嚴重,大家都在針對視覺做競爭,到了最後頭戴式設備肯定還是大公司做的好,因為他們有品牌。創業者在入局不要太局限自己的思維。我覺得VR前景是很廣的,對娛樂行業、對電影都是有很大的推動作用的,但創業公司從哪個方向切入,是值得思考的。

陳晟:首先是因為我喜歡玩游戲,VR滿足了我的終極夢想。從畢業之後我做了4年半的游戲,游戲行業每一次新的概念火熱,都屬於來的也快,去的也快。所以我覺得針對一個早期的概念入局,能夠提前占據市場。

Q:VR本身的方向非常多,以線下為例,大家怎麼看待線下的市場。

劉峰瑞:整個VR應用場景其實蠻多的。包括線上、線下和行業應用。其實現在娛樂體驗是非常廣泛的方向,現階段通過線下的商業模式是否能讓你賺的盆滿缽滿,我覺得還是很有難度的。不應該只是僅僅看到眼前的利益,包括內容持續更新和回頭客的培養也是需要去經營。

姜皓天:這個事情比較復雜,有好有壞。這是一個變數,在消費端還沒起來之前,體驗店能教育市場。從不好的角度來說,這不是一個很好的商業模式,不僅要開店還要運營。這不是我們喜歡形式。而且未來會變成一個很分散很中國特色的市場,就是說很多人能掙錢甚至是掙大錢,但是很難被陽光化。我國對於人才的駕馭能力還差一點,國外不論是迪斯尼還是環球影城相比,國內的檔次會差很多,這個有賴於一個系統化的工程。如果說能夠做到特別好的體驗,持續性和規模更值得樂觀和期待。

黃佩華:離錢近,投資不高。但並不是我們看中的方向。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