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嘉實基金黃一黎:財富管理應對“未富先老”

鉅亨網新聞中心


經濟發展帶動社會進步,平均壽命的增長是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隨著中國平均壽命的不斷延長,如何養老成為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與此同時,“未富先老” 已經形成對整個社會的嚴峻挑戰。在中國現行的養老保險體系中,作為第一支柱的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可以提供的保額較低,而作為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覆蓋面又較窄。顯然,為解決國人的養老問題,打造第三支柱個人養老投資成為必要,而實現這一目標又離不開專業財富管理。在本期專欄中,我們將同廣大投資者一起分析和探討中國老齡化的現狀、投資需求以及財富管理在應對“未富先老”挑戰中可以做出的貢獻。

人口老齡化,指的是一個國家人口中老年人占比超過一定比例。根據聯合國的定義,如果一個國家年齡在65歲以上的人口超過總人口的7%,這個國家可歸類為老齡化社會。按照這種劃分,中國從2000年就開始正式步入老齡化社會。在2000年之后,中國的老齡化程度逐步加深,到2013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已占總人口的9.7%。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趨勢源於以下兩個因素。其一,計劃生育政策開始實施以來,中國人口出生率從1980年的18‰降至2013年的12‰;其二,隨著醫療衛生條件的不斷改善,中國的平均壽命逐年延長,已經從1980年的65歲上升到2012年的75歲。隨著出生率的降低和平均壽命的延長,中國的人口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勞動人口占比不斷降低的同時,老年人口的占比仍在不斷攀升。


如何養老是全球老齡化國家都需要面對的問題。同一些“先富后老”的發達國家不同,“未富先老”是尚屬中等收入國家的中國所面面臨的更多挑戰。以日本為例,在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7%,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時候,日本的人均gdp為1974美元;而當65歲以上人口的比重達到10%時,日本的人均gdp已經上升到11297美元。中國在2000年步入老齡化社會,當時的人均gdp僅為850美元;到2013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的比例達到9.7%逼近10%,人均gdp雖然比以往有了大幅攀升,但也僅為6807美元,老而未富。

面對“未富先老”的困境,國人如何過上體面的退休生活?整體而言,挑戰巨大。作為養老體系的第一支柱,中國基本養老保險存在替代率偏低的問題。所謂“替代率”是指退休金占退休前工資收入的比例,所以,替代率可以衡量退休后收入在多大程度上能同退休前保持一致,在中國,這一替代率不足50%,低於國際警戒線水平(55%)。作為養老體系的第二支柱,企業年金的覆蓋范圍和規模都非常有限。截至2012年,全國享有企業年金的職工人數僅占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的2.3%,而企業年金總規模也不到基本養老保險資金規模的兩成。由此可見,僅僅依靠這兩大支柱並不能夠保障退休群體的生活水準。因此,開拓和發展個人補充養老投資作為養老體系的第三大支柱,十分必要。在此背景下,有效地管理養老財富,使個人資產保值增值,成為了廣大投資者的剛性需要。

養老投資從不言晚,提早規劃會讓國人更為從容。就實施方式而言,個人補充養老投資,既可由投資者自行管理,也可以借助專業財富管理機構來完成。術業有專攻,並非人人都擅長管理財富,依托專業服務有以下幾方面優勢。第一,幫助投資者根據需求制定投資目標和投資規則。由於每個投資者的年齡、計劃退休時間、風險承受能力和對退休后收入需求等有所不同,專業財富管理機構可以幫助投資者做出相應的整體規劃和實施方案。第二,幫助投資者合理設定資產,控制風險。投資中,資產設定決定成敗,對養老投資更是如此。相比一般投資,養老投資對風險更為敏感。對於職場新人,由於離退休尚有時日,養老投資的風險承受能力較高,可以多配高風險高收益的資產,如股票或股票型基金等,追求長期回報。而對於接近退休年齡的投資者,資產的安全性更為重要,固定收益類資產會成為主要設定。其中的安排和調整,專業要求很高。第三,根據投資者生活和退休目標的變化,動態調整投資計劃和規則。對很多人來講,生活不是一成不變的,計劃跟不上變化屢屢發生。隨著投資者自身情況的變化,如收入、家庭等,養老目標和可投資額也會跟著發生變化,適時調整必不可少,而專業財富管理的價值將由此得以體現。

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在“未富先老”的現實中,養老問題的解決不可能只依靠社會基本養老和企業年金。在這一背景下,通過專業財富管理來實施個人養老投資,是中國養老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支柱,也是讓國人過上體面退休生活的重要保障。

黃一黎博士

嘉實基金(博客,微博)董事總經理、投資者回報研究中心負責人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