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波拉逾670人亡 賴比瑞亞關邊境防疫情失控 2醫護人員中標
鉅亨網新聞中心
美籍衛生專家懷特博爾情況嚴重。
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伊波拉疫情在西非有失控跡象,至今導致逾670人死亡,兩名在當地提供協助的美國救援人員亦染病。西非國家賴比瑞亞為防止伊波拉病毒蔓延,宣布關閉主要的陸地邊境關卡,並限制公眾集會,以及在伊波拉疫情特別嚴重的社區實施隔離檢疫。這個措施宣布之時,正值該國有第2名美國醫護人員證實感染該致命病毒。
《星島日報》報導,賴比瑞亞女總統瑟利夫周日晚(27日)主持伊波拉病毒工作小組的首次會議後,宣布預防疫情蔓延的措施,表示賴比瑞亞已關閉所有邊境關卡,只有三處例外,其中一處通往塞拉利昂,其餘兩處通往畿內亞。
航空交通方面,分別位於蒙羅維亞市內及近郊的詹姆斯-斯普里格斯-佩恩機場及羅伯茨國際機場,將會保持開放。此外,當局將會在機場及仍然開放的邊境關卡設立預防和檢疫中心。
其他預防措施包括限制示威遊行和宣傳活動等公眾集會,以及規定食肆及其他公眾場所播放預防伊波拉病毒的五分鐘宣傳短片。
瑟利夫同時授予保安部隊徵用車輛的權力,協助處理公共衛生緊急事故,又下令保安部隊實行防疫新規定。
賴比瑞亞繼一名參與人道救援任務的美國醫生證實感染伊波拉病毒後,周日再證實有另一名在同一醫療中心工作的美國人「中招」,她是為基督教慈善組織「Serving In Mission 」力的生專家懷特博爾(Nancy Writebol)。她和先前確診感染了伊波拉病毒的三十三歲歲美籍男醫生布蘭特利(Kent Brantly)一樣,在賴比瑞亞的SIM轄下醫療設施內工作。
懷特博爾在一座伊波拉隔離中心負責為進出中心的工作人員進行消毒。她目前情況穩定,但仍然嚴重,院方已把她隔離。
至於工作時身穿保護裝束但仍受感染的人道救援組織「善普施」美籍男醫生布蘭特利,則出現間歇性發燒及身體痕癢的徵狀,同樣被要留醫及被隔離,目前情況穩定,但病情非常嚴重。「善普施」發言人斯特里克蘭說,他仍然可以與醫療團隊交談和溝通,並繼續用電腦工作。
畿內亞、賴比瑞亞、塞拉利昂及尼日利亞近月爆發伊波拉疫情,至今造成逾670人喪生。專家相信這次西非伊波拉疫情於今年1月最先在畿內亞東南部爆發,在畿內亞造成的死亡人數也是最高,至少319人死亡,但近日錄得的伊波拉病例則以塞拉利昂最多,已有224人先後死亡,而賴比瑞亞則有129人死亡。(接下頁)
[NT:PAGE=$]
至於感染伊拉波拉病毒的人數已上升至1093人。由於病毒可以透過體液傳播,醫護人員屬於高危一族。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伊波拉病毒自3月於幾內亞確診首宗個案後,目前已擴散至塞拉利昂、賴比瑞亞等國。幾內亞單在上周五(25日)已有14人確診染病,救援人員形容,當地人除了要對抗疫情,還要克服恐懼。不少村民認為外國醫護人員會傳播病毒,故對他們避之則吉。衛生部官員表示,民眾對醫護人員失去信心,不敢接受他們的治療,反加劇疫情擴散。
在幾內亞與塞拉里昂接壤的一條村莊,有一名病人曾被私下接受「治療」,該名病人其後到另一條村的親人家中,有可能已把伊波拉傳染給其他人。
無國界醫生緊急協調人員蓬森坦言:「情況非比尋常,我們不獲信任,也無法阻止疫情擴散。」該組織在蓋凱杜省設立的治療中心,愈來愈少人求診。有村民看見西方人或紅十字會的車輛經過,都會大喊「伊波拉」並倉皇逃跑。
為防止疫情擴散,利比里亞政府前日宣布會關閉邊境,並實施一系列衛生措施,包括對出入境機場乘客進行檢驗及測試,並限制民眾集會遊行。另外,尼日利亞的阿瑞克航空公司亦宣布,由昨日起暫停蒙羅維亞飛塞拉利昂弗里敦的航班。
西非爆發伊波拉病致多人死亡,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昨日指當局非常關注事件,已於4月初向全港醫生發信報告最新發展,並於4月及6月向旅遊業議會與旅遊業界提供世界衛生組織(WHO)風險評估報告。他又指,現時西非國家沒有直航飛機到香港,但因感染途徑較容易,傳播率和染病死亡率頗高,呼籲市民盡量不要到受影響地區旅遊。
高永文表示,不能排除有旅客以間接方法,曾到有關地方後回港,故呼籲曾到訪有關國家的旅客,到港時若出現病徵,必須求診。雖然作為旅客前往當地後染病機會不高,但因未能完全掌握病毒在當地的傳染情況,港府亦發出通告希望巿民小心。
衛生署昨日亦表示,正密切監察疫情最新發展,發言人指,由於伊波拉病由屬於絲狀病毒科的伊波拉病毒所致,人類感染死亡率高達90%,呼籲市民注重個人和環境衛生。
無國界醫生(香港)傳訊主任梁柏儀昨日接受本報訪問時提到,目前暫未有香港醫護人員前往西非提供協助,她指組織會視乎當地需要,以及本地是否有相關專家能前赴當地才作安排。
為免醫護人員染病,無國界醫生(MSF)會向當地衛生部門及志願團體提供訓練,以確保醫護人員在治療中心工作時,能嚴格遵守防感染管制措施。這次確診感染伊波拉的兩名美國醫護人員所屬的撒瑪利亞救援會,亦有接受MSF訓練。
目前在塞拉利昂、賴比瑞亞及幾內亞皆有MSF醫護人員協助控制疫情,包括在這些地區成立治療中心,並向病人及家屬提供心理輔導。
不過MSF表示,在幾內亞東南部蓋凱杜省設立的治療中心,病人數字近來顯著下跌至只有2人,擔心受感染的人只躲在所屬社區內,不願求醫;並指有4條村的村民曾阻止組織入內,MSF現正與當局協商,希望讓醫護人員安全進村,以掌握確實疫情。
《每日電訊報》報導,伊波拉病毒正式名稱為「伊波拉出血熱」,世界衛生組織(WHO)形容其為「一種嚴重、經常致命的疾病」。伊波拉於1976年首次被發現,當時蘇丹和剛果同時有人染病,疾病主要出現於中非和西非,死亡率可高達90%。
伊波拉潛伏於狐蝠身上,通常感染住在熱帶雨林或附近的居民。人類密切接觸黑猩猩、猴子等受感染動物的汗、血液、分泌物、器官或體液,便會染病。病毒之後會透過人傳人散播,包括直接(傷口和體液)及間接(附病毒的體液污染環境)傳播。目前未有證據證明病毒可經空氣傳播。
患者初時會發燒、肌肉疼痛和喉嚨痛,病情之後迅速惡化,出現嘔吐、腹瀉和內外出血的病徵。潛伏期為2至21日。
病毒並無疫苗治療,醫生須以最高級別生化保護措施來處理,而病人需接受深切治療。
最嚴重爆發是2000年於烏干達,有425人染病,逾半患者死亡。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