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洪平:中國需要更多的任正非和雷軍
鉅亨網新聞中心
蔡洪平,1955年出生於上海,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現任德意志銀行亞洲區投資銀行部主席,曾於1996年底加入百富勤投資銀行,開啟投行生涯。2006年3月任瑞銀投行中國區主席,2009年3月任瑞銀投行亞洲區主席,直至2010年7月加盟德意志銀行。
在投行界,蔡洪平被冠以“首富園丁”的稱號。曾一手締造了比亞迪、碧桂園、SOHO中國、聯華超市、魏橋紡織與長城汽車赴港上市的財富傳奇,被香港媒體譽為“中國民營海外上市之父”。
2013年4月,“工業4.0”這一概念率先在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由一位德國工程師提出,德國因此成為最早提出該概念的國家。相較於工業1.0蒸汽時代、工業2.0電氣時代、工業3.0信息時代來,工業4.0被認為是以智能製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今年10月,李克強總理出訪德國時提出,中國要與德國合作發展工業4.0。中國正在制定工業升級計劃,《中國製造2025》頂層規劃也已經出爐。據悉,該規劃几乎是參照德國“工業4.0”的時間表。
德意志銀行亞洲區投資銀行部主席蔡洪平曾去德國考察中小企業,那裏正在進行工業4.0革命。蔡洪平曾締造了比亞迪、碧桂園、SOHO中國等公司赴港上市的財富傳奇,在投行界被譽為“首富園丁”。他表示,盡管中國政府已敏地意識到工業4.0的重要性,已經把它寫入十二五規劃和相關檔案中,但目前中國在法律、金融以及相關配套制度方面尚存在不足,缺少工業研發的心態和生態。蔡洪平,中國現在需要更多的任正非和雷軍,而不是更多的互聯網企業。
不會再有下一個馬雲
新京報:近期你曾,阿里巴巴的上市代表互聯網的高潮過去了,或者結束了。
蔡洪平:互聯網快速發展的高潮已經結束了,今后不大可能出現現在的高潮。
新京報:這是否意味阿里巴巴目前處於發展的頂峰?
蔡洪平:阿里巴巴會不斷超越自己,不過,別的互聯網企業很難超越阿里巴巴。我不相信今后還會有下一個馬雲。
新京報:為什麼?
蔡洪平:美國發明了網絡,為什麼只有亞馬遜、ebay,卻沒有阿里巴巴?因為中國有“非改革紅利”。
新京報:“非改革紅利”,具體指什麼?
蔡洪平:李克強總理提出改革紅利,是指政府推進如政企分開、政府簡政放權、國企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之后,提高了企業的積極性,確立了市場經濟地位,這是改革紅利。那麼,沒有進行改革時,也有非改革紅利,使得創業者也有機會。
中國的電子商務之所以發展如此迅猛,正是由於中國的零售體系沒有改革,給了這些公司極好的機會。中國出現了阿里巴巴、京東等大型電子商務公司。
中國的零售體系,從生、流通、批發到零售,中間環節太長,最終都轉移到消費者身上,導致物價貴。目前,在互聯網的衝擊下,電子商務就有機會減少這些流通環節,降低價格,迎來發展的重大機遇。
同時,還有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也是得益於國家沒有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銀行存貸息差空間太大,給了互聯網金融機會。上述創新都是得益於中國特有的“非改革紅利”。
改革紅利釋放,互聯網機會減少
新京報:你互聯網的高潮已經結束,是否意味目前“非改革紅利”快享受完了?
蔡洪平:還沒有。目前,非改革紅利剛開始,中國越不改革,非改革紅利越大。不改革為互聯網帶來特有的機會,因為互聯網可以衝破非改革壁壘,挖掘非改革紅利。
新京報:那麼,改革紅利是否有利於互聯網發展呢?
蔡洪平:改革紅利釋放出來后,互聯網企業的機會就少了。
新京報:那麼互聯網企業的生存空間是不是小一些?
蔡洪平:我認為電子商務企業的空間會減少,不過互聯網的空間不小,未來可以向智能化進軍。
新京報:過去15年間,互聯網解決了人類的溝通、消費、流通、金融,那麼,下一步互聯網該如何發展?
蔡洪平:互聯網下一步向生力進軍,要集合所有資源向工業4.0進軍。
中國尚無“4.0”企業
新京報:中國有哪些真正符合4.0工業革命的創新企業?
蔡洪平:互聯網方面,阿里巴巴、騰訊等發展非常好;技術企業方面,華為、小米、國有航空工業等發展很好,但是,真正成型的智能化生化的企業還沒有真正出現。
新京報:你之前也跟馬雲聊過這個問題,阿里巴巴的上市創造了IPO紀錄,但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依然是蘋果。
蔡洪平:今天的市值最大的公司不是互聯網公司,而是高端製造業公司。未來中國一定會出現超越阿里巴巴的製造業公司。比如,現在小米發展很快。
新京報:中國的製造業企業如何升級到4.0?
蔡洪平:中國正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工業4.0升級,但是,革命性的升級尚未開始。目前,在研發上正加大投入,不過,還沒有形成氣候。
新京報:西方國家完成工業化革命花了近100年時間,而中國只用了30多年,這算不算 “后發優勢”?在工業4.0時代,中國如何搶先或者與德國等發達國家同步發展工業4.0呢?
蔡洪平:事實上,中國沒有“后發優勢”。我們的工業化是拷貝過來的,中國的土壤不具備“后發優勢”,只有“后引進優勢”。中國的市場比較大,推銷能力比較強,卻沒有研發上的優勢。在發達國家開動火車的時候,我們不要掉鏈子,能夠掛上去跟跑起來。
新京報:當我們在談論“工業4.0”時,實際上是在談論什麼?
蔡洪平:第四代工業革命,實際上是智能化生。與前三次工業革命不同的是,它是“互聯網+機器人+自動化+個性化+3D、4D打印”的高效率生。簡單地,工業4.0時代的生基本不需要人,逐步智能化。它使用了互聯網、自動化、生等前三次工業革命的技術,大規模提高研發效率。甚至可以在全球實現研發和下訂單,通過智能化、物聯網和現代物流,商品可以全球化配送。
最大的問題是缺少法律保護
新京報:為什麼中國尚未真正開展工業4.0革命?
蔡洪平:盡管中國已經敏地意識到工業4.0的重要性,已經把它寫入十二五規劃和相關檔案中,但是,目前中國在法律、金融以及相關配套制度方面尚存在不足,缺少工業研發的心態和生態。
新京報:如果以德為師,中國距離工業4.0還有多遠?
蔡洪平:我曾經過,中國目前需要更多的工程師,需要更多的任正非和雷軍,而不是需要更多的互聯網企業。畢竟,製造業才是生力的根本。
新京報:中國要發展工業4.0,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蔡洪平:第一,目前中國互聯網的陣地主要集中在零售、消費、物流等領域,還沒有大規模引入到生力的開發和智能化生上來。而從資本市場來,許多中國互聯網企業在美國上市以后,估值很高,導致了很多風投、PE等金融機構更加青睞互聯網企業,也促進了互聯網企業的發展。但是,從事智能化生的企業,很難得到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
第二,目前還沒有具備新技術研發的心態,因為這種互聯網技術運用到生上來,需要很強的工業心態。工業心態,是做工業的認真執,要在精細的領域深耕,而不是炒股、賺快錢、盲目追求互聯網的短期心態。
第三,缺少理想的工業生態。目前中國還沒有形成一個配套的、系統的研發生態,這個生態包括了私募基金、風投等金融機構的支持。在德國有很多這樣的金融機構支持小企業進行生研發,如果沒有這些金融機構的支持,小企業前期會很難生存下去。
第四,中國在做智能化研發生方面,最大的問題是缺少法律保護。當研發者辛辛苦苦開發出前沿的技術之后,中國缺少法律和專利保護,基本誰都可以抄襲。近期召開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就提出依法治國,正是加強對智慧財產權法律保護的好時機。
第五,國內研發成本太高,融資成本也很高。目前很多民營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動輒高達10%以上,很難生存下去。而歐美小企業的資金成本很低,而且他們還有其他資金的支持。
新京報: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呢?
蔡洪平:要解決上述五個方面的問題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涉及法律、金融體系等,這都不是單一的問題,而是系統配套問題。
(本文觀點不代表德意志銀行,只代表受訪者個人觀點)
新京報記者 金彧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