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報告】滬股通部分技術問題或成為一些外資入市障礙
鉅亨網新聞中心
亞洲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ASIFMA)與湯森路透周二聯合發布滬港通白皮書,探討這一機制的市場影響及其前景。白皮書中指出,目前滬股通機制下,尚有一些技術問題需要解決,這些問題可能成為一些外資機構入市的障礙。
白皮書還預期,滬港通這種機制未來有可能被擴展至中國其他的交易所,例如深港通,類似的模式原則上亦可應用於全球各地市場,例如中國與亞洲、歐洲和美洲市場的互聯。另外,還將涵蓋其他資產類別,例如期貨和債券。
滬港通機制自11月17日啟動,截至周二,兩周多的時間內滬股通(北向)投資額度累計使用383.5億元人民幣,低於原先預期。
白皮書指出,目前中國A股市場賣出股票需要提前將這些股票交由券商托管,而售出股票後的資金需隔天擷取,這種與海外慣例不同的交易機制讓一些海外投資者難接受。
亞洲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行政總裁馬克-奧斯汀表示,“目前預先交付證券的交易程式對一些機構投資者而言還是一個障礙。預先交付證券並非大部份投資組合經理慣常的交易模式,而他們的交易程式亦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變。”
滬港通的交割體系亦讓一些海外投資者所糾結,因為他們購入股票是由中國中央登記結算公司所代持,而非他們自己。而這些海外投資者的當地法規要求,需針對中國登記結算公司出現極端的無法經營事件,預設補救措施。他們需要一種保證,中國當局能承認外國投資者的受益擁有權。
奧斯汀指出,以受益擁有權的角度來說,很多全球性基金和監管者仍然對實益擁有人在中國執行權利方面有所保留,這意味著大多數長線機構投資者短期暫不會投資。
目前海外投資者持疑慮的問題還包括,例如A股的融資融券及保證金融資並不太方便,不能T+0(日內回轉)交易,每天買入額度存上限等等。
奧斯汀亦表示,一旦這些問題得到解決,滬港通應會更廣泛地被接納。這將為中國股票被納入更多投資指數鋪路,同時提升中國股票在世界各地投資組合的比重,並造就一個更加活躍的滬港通。
亞洲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ASIFMA)是一個獨立的地區性行業協會,由買方和賣方市場70多個領先金融機構組成,包括銀行、資產管理公司、律師事務所、市場基礎設施服務提供者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財華中國網 (http://www.finet.com.cn) 或財華香港網 (http://www.finet.hk)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