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年後地球資源耗盡!科學家:別悲觀 去小行星採礦或成真
鉅亨網新聞中心
邁入21世紀,「末世說」甚囂塵上,其實人類至少還能存活10萬年。那麼,我們的未來是一幅什麼樣的圖景呢?未來為我們準備了什麼呢?科學家表示,病毒、太陽耀班、行星撞地球,都不會造成人類滅絕,但資源被消耗殆盡的確令人擔憂。不過,也別太悲觀,技術快速發展的勢頭更有可能改變人類賴以依存的材料的規模和命運,不久的將來,去近距離的小行星上採礦以獲取我們短缺的材料,從經濟上和技術上或將變得可行。
中新網引述《科技日報》報導,太陽耀斑產生的威脅雖然強大到可能重創所有關鍵的基礎設施,但這樣的災難性事件出現的機會微乎其微。小行星撞地球的情況有可能出現,或許我們現在應該著手研究制定應對策略。不久的將來,去近距離的小行星上採礦以獲取我們短缺的材料從經濟上和技術上或將變得可行。
對於支配人類與地球形成的力量和趨勢,我們已經有了比較透徹的了解。因此,在此基礎上,借用這些知識和經驗,我們也能理智且透徹地對未來進行預測。確實,包括今日永存基金會(Long now Foundation,該組織鼓勵人類進行長遠思考)在內的一些群體和個人正力圖超越目前的視域局限,對遙遠的未來進行深刻展望。他們表示,人類的存在正在塑造一個新的地質年代。
英國《新科學家》週刊網站攜手上述組織和個人,帶領我們漫遊了未來,向我們展示了10萬年後人類的基本狀態,從10萬年後我們說什麼語言到我們的後代會如何利用我們製造的廢物等不一而足。或許,遙遠未來的大幕才剛剛開啟。
為什麼那時人類仍然存在?
我們避免滅絕的機會有多大呢?2008年,出席在英國牛津舉辦的全球巨災風險大會的科學家們參與了一項非正式的調查,該調查主要詢問他們,他們認為什麼是人類的災難和威脅。這些與會的科學家們悲觀地認為,人類活到2100年的幾率只有19%。然而,當我們看得更加深遠一點,這樣極端的悲觀毫無根據。我們不僅會活到2100年,而且,我們很有可能可以活到10萬年後。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理查德·哥特經過計算認為,人類至少還可以存活5100年到780萬年(《新科學家》雜誌2007年9月5日,第51頁)。
化石提供的證據同樣讓人深感寬慰。存在於岩石中的記錄表明,每種哺乳動物的平均存活時間大約為100萬年,而有些物種的存活時間則高達1000萬年。照此看來,人類似乎還有很長的存活時間,因為,不是我們自吹自擂,我們是最聰明的哺乳動物。
當然,我們也要警惕重蹈紅樓夢裡王熙鳳的命運——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對於高級文明來說,最大的威脅可能是技術失去控制。目前,方興未艾的核武器、生物工程以及奈米技術等儘管給人類帶來了很多便利,但在另一方面,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恐懼,因此,有些科學家將這些技術看成是「怪力亂神」。(接下頁)
[NT:PAGE=$]
不過,針對這種看法,災難專家、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地理學家傑拉德·戴蒙德指出,我們不再生活於一個與世隔絕、閉關鎖國的文明中。現在,人類處於一個全球性的文明網路中,擁有前所未有的資訊通路,任何人都可以獲得多樣化的、對前人來說來之不易的知識,人類可以利用這些知識武裝自己並對抗技術可能帶來的威脅。
另外,我們也不太可能被一場流行病毒吞噬從而滅絕。每次,當一種新的流感菌株在全球肆虐時,都會導致最嚴重的流行感冒出現。在這種情景下,人們沒有絲毫免疫力,很多人會「中毒」,導致患病甚至死去。在過去的100年間,已有4幕這樣的悲劇劇情上演。最嚴重的流感是發生在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這場大流感殺死了全球約6%的人口。
越來越多人居住在大城市,無論工作還是生活,人們都離彼此很近,這就使得我們很容易被傳染上疾病。可能還會有更多、更嚴重的病毒會向人類發動攻擊和襲擊,但是,只有當某種致命的疾病襲擊一個受局限的區域,比如一個孤島時,它才有能力導致一個物種完全滅絕。儘管一場嚴重的疫病可能會奪去數百萬人的生命,但是,這還不足以讓我們相信,未來的疫病襲擊會導致整個人類滅絕。
還有一種說法更嚇人,那就是,超級火山有可能會爆發並導致人類滅絕。每隔5萬年左右,地球上就有一個地方會出現超級火山爆發的情況,火山爆發會噴射出超過1000立方公里的火山灰。一座超級火山爆發帶來的影響將是毀滅性的,每次超級火山爆發都會造成地球人口急劇減少,比如,大約7.4萬年前,印尼蘇門答臘島的托巴(Toba)火山就給人類帶來了一場巨大災難。據說,那次火山噴發形成的火山灰雲霾與硫酸雨導致當時地球上60%的生物(包括古人類)消失。目前,蘇門答臘島的湖底下依舊是休眠中的超級火山,誰也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甦醒過來,再次傷害人類。另外,像黃石火山這樣的超級火山隨時都有可能爆發。
人類學家曾經認為,托巴火山爆發可能讓地球上只剩下幾千人(《新科學家》2010年4月17日,第28頁)。但是,正如英國環境科學家、倫敦理工學院本菲爾德災害研究中心的主任比爾·麥奎爾所指出的那樣,那時人口比較少,而且這些人主要生活在熱帶地區,這就使得超級火山爆發所帶來的破壞比現在人口廣泛分佈的情況要嚴重很多。他說:「在今天,要想讓70億人消失並非易事。」
科學家們根據火山爆發的歷史規律進行判斷,得出結論說,在接下來的10萬年內,超級火山爆發的幾率約為10%到20%。火山一旦爆發,巨大的火山灰雲會噴射到地球表面,讓地球在黑暗中度過5-6年時間,全球的農業收成將因此遭受重創,導致很多人缺衣少糧而悲慘地死去。麥奎爾說:「可能會有數十億人因此而喪生。」但是,如果要想讓人類徹底滅絕,這樣的大爆發必須發生兩次才行。不過,從統計學的角度而言,這幾乎不可能發生。
其實,人類最大的滅絕威脅來自太空。太陽耀斑(一種最劇烈的太陽活動,週期約為11年)、小行星撞擊地球以及超新星爆炸或者恒星塌陷導致的伽馬射線暴才是我們真正需要警惕且害怕的威脅。
據美國太空網2011年10月報道,日前,美國科學家的研究顯示,地球生命的持續性取決於其他星系的爆炸事件,諸如兩顆恒星碰撞釋放強烈太空放射線對於地球物種消亡事件具有重要影響。參與該研究的美國華盛頓大學的星系災難專家布萊恩·托馬斯說:「每隔3億年,我們就有可能遭遇一次伽馬射線暴或者一次嚴重的超新星爆炸,這些爆發或者爆炸會徹底摧毀大部分臭氧層。」臭氧層破壞將對地球生命造成許多影響,放射線將對地球食物鏈中的動植物構成肆虐破壞。(接下頁)
[NT:PAGE=$]
另外,在臭氧層慢慢療傷恢復的幾十年內,威脅生命的癌症出現的幾率也會大幅增加,很可能導致全球範圍內的物種滅絕事件。這些巨大的災難性事件如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樣,高懸在人類的頭頂,隨時可能會給人類帶來威脅,不過,我們現在不可能知道它們何時爆發。
但是也有科學家表示,這樣的災難性事件出現的機會微乎其微,因此,在接下來的10萬年內,人類滅絕的危險幾乎為零。可能有人會說,太陽耀斑產生的威脅如此強大以至於它會重創所有關鍵的基礎設施,因為,它發出的耀斑強度將是我們迄今看到的最強大耀斑的1000多倍。針對此,歐洲宇航局太空天氣研究小組的主席邁克·哈普克德說:「乙太陽目前的狀態而言,它會偶爾產生如此巨大的耀斑嗎?我們並不知道。」這種災難場景非常不可能出現,而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小行星撞地球。
由於行星間的重力作用,任何一顆小行星都有可能脫離其自身軌道,並衝到太陽系內。太空中充滿了岩石碎片,它們也會像頑皮的孩子一樣,經常襲擊地球。科學家們普遍認為,15公里寬的小行星是導致恐龍在6500萬年前滅絕的「罪魁禍首」。好萊塢8大災難片之一、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監製的災難片《彗星撞地球》也為我們生動展現了地球被小彗星撞擊後的可怕而混亂的場景。
在任何10萬年期間,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個400米寬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產生的威力將相當於1萬兆噸TNT炸藥產生的威力。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行星防禦行動小組的聯合主席托馬斯·瓊斯表示:「避開小行星撞地球這種場景需要運氣。這一撞擊不足以對整個人類文明產生致命性打擊,但是,很可能會對法國等一些小國家造成嚴重損害。」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如果失去法國,人類文明將失去希望,但現實是,法國被消滅殆盡的幾率只有1/5。瓊斯指出:「這樣對全球造成致命影響的撞擊每50萬年才會出現一次,在10萬年內,這種撞擊出現的幾率可能只有20%。」
或許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著手研究制定一些應對小行星撞擊地球的策略,但是,人類真的應該對我們這一物種的長壽未來滿懷信心:至少,現在看來一切都很好。
資源會被消耗殆盡嗎?
1924年,一位名叫艾勒·尤拉勒蒙的年輕採礦工程師在加州聯邦俱樂部發表了一次激動人心的演講。他說:「電力和銅主宰的時代即將壽終正寢了。以目前的年產量計算,全球的銅供應將無法持續10多年。我們現有的基於電的文明將萎縮並消亡。」
然而,事實證明,銅以及現代文明都還存在也有可能持續下去。儘管距離尤拉勒蒙發出警告已經過去快100年了,但同樣的警鐘仍然長鳴不止。銅的價格不斷飆升並屢次創下新高,甚至有人表示,「銅峰值」已然到來,銅的貯備將在幾十年內消耗殆盡。
不過,這樣的悲觀預言忽視了一些重要的事情。在我們歷史的大多數時期,技術發展的情況一直由可以獲得的材料所決定,只要我們想想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等就可以知道此言不虛。但是,儘管我們可以將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稱為「硅時代」,或者更中肯一點,稱為「碳氫時代」,但是,我們不再只是只會一招的小馬駒,試圖「一招鮮,吃遍天」。目前,情況已經反過來了,技術快速發展的勢頭更有可能改變我們賴以依存的材料的規模和命運。(接下頁)
[NT:PAGE=$]
針對尤拉勒蒙的警告,工程與採礦雜誌出版社發表了一篇編者按,將問題闡釋得更加清楚。該文章指出:「我們可能很難相信,我們所有的電力要追溯到雲層中,本傑明·富蘭克林在雷雨中放風箏,從而證明了閃電就是一股巨大的電流。只因為銅很稀缺,或許不是所有的電傳輸都需要銅來進行,我們也許可以使用乙醚來完成。」而且,我們也確實這樣做了,對於需要大量電線的長距離通訊來說,我們現在也在使用光纖。遍佈世界各地的光纖對於上世紀20年代的人來說無疑是「癡人說夢」。
技術發展的步伐如此迅速,使得我們只能考慮到材料在未來幾十年內的存在和使用情況,而幾千年後的情況則很難預測。來自瑞士Futurizon諮詢公司的未來學家伊恩·皮爾森說:「在50年到60年之內,我們將取得的巨大進步讓我們在預測以後的情況時肯定會遭遇滑鐵盧。」
稀土金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稀土元素的應用範圍從觸摸屏到電池再到高效能的節能燈泡,科學家們普遍預測,在接下來的10年內,這些元素將會供不應求。而且,現在我們似乎還沒有找到很好的辦法來解決稀土元素的供應瓶頸問題。
皮爾森說:「現在很多人都熱衷於談論用來製造風力渦輪機磁鐵的釹非常短缺,但是,根本的問題並不在於釹本身,而在於我們如何更有效地從風中獲取能源。」無疑,還有一些我們目前沒有想到的方式可以讓我們不用建造渦輪機就可以從風中獲取能源。從長遠來看,肯定會涌現出一些新的創新方法,為我們提供全新的風能轉化理念。
皮爾森認為,無論我們在遙遠的未來會面臨什麼問題,材料短缺都不可能是其中的一個問題。他說:「不考慮500年或者1000年後人類是什麼樣子,不管怎樣,我們能佔據的也只有地面上10米到15米的空氣。但在我們的腳下,還有6000公里的地方呢?那裏可能蘊藏了很多物質。還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在不久的將來,去距離我們比較近的小行星上採礦以獲取我們短缺的材料,從經濟上和技術上或許都會變得可行。」
為了確保人類這一物種能持續存活下去,我們應該量入為出地使用地球的固有資源而不是瘋狂地對地球資源進行豪取強奪。技術可能會幫助我們更有效地使用地球的資源。無論什麼時候,當我們使用物質時,我們幾乎很少將物質的原子和分子運送出地球系統,我們只是讓其在化學上進行了重新排列,例如,將化石燃料中的碳轉變為二氧化碳等等。目前,我們還不太擅長將廢物轉化為有用的材料,但是,經過幾十年的嘗試和不斷實踐,新的奈米尺度的材料操縱方法以及利用遺傳學方法對細菌進行基因改造(讓其吃進去的是廢物,吐出來的是有用的材料)等技術不斷出現後,情況可能會變得迥然不同。
未來學家雷·哈蒙德說,到那時,情況將可能超出我們的掌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將製造出能力比我們更強的電腦。哈蒙德說:「這些機器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些我們所不知道的管理資源或者製造資源方面的建議,以便讓我們更好地使用和利用資源。」
那意味著,在遙遠的未來,我們不應該擔心資源問題,而應該擔心其他潛在威脅。哈蒙德說:「『所有的資源會用完』這一想法是在用今天的觀念思考未來,因此,不一定能站得住腳。」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