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生活

中國城市競爭力 香港優勢漸減 經濟泡沫化 深滬迎頭趕上

鉅亨網新聞中心


香港連續11年獲得中國社科院選為中國最具競爭力城市,在可持續、宜居、宜商等多方面競爭力排名均在首位。不過社科院報告指香港競爭優勢增速放緩,經濟呈虛擬化及泡沫化,建議香港促進科技創新,按中國當下經濟形勢重新定位。

《星島日報》報導,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昨在北京發布《2013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分析去年中國兩岸四地近300個城市的全市客觀數據,結果香港在綜合競爭力排列榜首,第2是深圳,第3是上海。


香港在宜商、宜居、可持續、文化和和諧等多方面競爭力均名列第1,生態城市排第2,知識城市排第4。不過報告指本港經濟高度依賴金融和房地產業,但土地及房屋供應不足導致租金高企,樓價增長過快,社會炒作氣氛濃厚,經濟呈虛擬化及泡沫化。房屋及商鋪租金上漲過快,也阻礙中小企發展和增加市民生活壓力。

報告又指,香港在產業結構向創新科技方面轉型沒有明顯突破,而因缺乏重工業及科技產業,令其與珠三角的互補角色變弱,加上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深入,內地在服務業將取代香港,指出香港競爭優勢增速正放緩,建議本港應增加土地供應,加強城市發展規劃以及促進科技創新,按照中國內地當下的經濟形勢重新定位。

此外,報告也推算到2041年,香港65歲以上人口將增至256萬,佔香港整體人口3成,將影響香港競爭力。

綜觀整個綜合競爭力排名,除了港澳台地區佔了3席,東南沿海城市則佔了5席,環渤海地區佔了2席。中國中西部地區沒有任何城市能躋身綜合競爭力10強,能進入20強的只有武漢和成都,地域差距明顯。

報告認為,地區優勢對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的影響十分明顯,且目前大陸城市建設重視硬體卻輕視管理服務,「以人為本」的宜居城市建設嚴重不足;其中,大陸東南地區較有居住優勢,西部地區整體居住水準則較低。地區優勢同時代表城巿向外界交流的便捷程度,影響其文化開放程度,故文化城巿排名中,前10名幾乎都是沿海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在生態環境和宜居方面,僅香港和澳門在兩項指數排名在前10,其他均為無錫、蘇州等二線城市。北京在宜居城市排名中更只位列第74位。

另據香港《文匯報》報導,藍皮書指出,從總體上來看,在綜合經濟競爭力方面,香港依舊保持在全國首位,保持了整體良好的發展態勢,其中文化、宜商、宜居、和諧度、生態等競爭力分項都名列前茅,但同時也必須看到目前香港所面臨的挑戰,主要體現在知識經濟的短板明顯,落後於北京、上海和深圳。

首先,香港經濟高度依賴金融業和房地產,產業結構向創新科技方向轉型無明顯突破,研發開支佔GDP的比重遠低於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內地的研發投入,缺乏大膽的支持科技的計劃和有力的科技創新激勵制度,科技創新氛圍不足,科技轉化能力較弱。結果一是經濟日趨虛擬化、泡沫化。房產增值的速度遠遠高於經濟收入,房地產炒作完全凌駕於正常的經濟活動之上,社會炒作氛圍濃厚;二是增加了香港的通貨膨脹壓力。房屋和商舖租金價格的過快上漲提高了企業的經營成本,增加了市民的生活壓力,推高了通脹水平;三是使香港失去了創業和創新的潛力。過高的租金擠壓了其他行業的利潤空間,阻止了新興產業的發展;四是社會不滿情緒有所增多。高房價、高租金提高了居民的住房成本,影響了市民生活品質,也使處於夾心階層的市民置業困難。

其次,人口老齡化加速,2012年香港65歲以上的人口為98萬,佔香港總人口的14%,未來這一比例將持續增加。據測算,到2041年,65歲以上人口將增加至256萬,佔香港人口的30%。老齡化的加速,將對香港形成巨大挑戰,勞動力結構老化,影響產業結構升級。

最後,在國際和國內城市的競爭中,香港優勢不再。一是新加坡在金融、跨國公司營運總部等方面對香港形成競爭,新加坡戰略定位清晰,環境穩定,一些產業與香港形成直接競爭;二是珠三角產業重工業化及高科技化,香港參與能力有限。香港90%以上的企業都是小型企業,缺乏重工業和科技產業的發展基礎,其與內地特別是珠三角產業之間的互補性變弱,原有的「前店後廠」模式面臨挑戰;三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內地形成對香港服務業的替代。

內地特別是珠三角地區形成的港口群影響香港的傳統經貿橋樑和中介角色,香港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整體規模較小,品牌知名度較低,內地企業在選擇服務性企業時往往選擇知名度較高的跨國企業或成本較低的內地企業。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