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網絡暴力逼死英國14歲少女

鉅亨網新聞中心


青少年群體成網絡欺凌的最大受害者 英首相卡梅倫呼籲治理網絡暴力

據央視、央廣


不久前,英國一名14歲少女因不堪網絡暴力而在家中上吊自殺。此事曝光后,在英國掀起了一場抵制網絡暴力的大討論,這起悲劇也將社交網絡缺乏監管的現狀推出水面。受害女孩的父親通過一份請願書,公開呼籲首相卡梅倫“設立規章管一管網絡”,得到了數萬網友的聲援。

8日,卡梅倫表示,針對日益增多的網絡暴力行為,網站運營商必須開始行動,確保上網者免於遭受網絡暴力,避免少女漢娜·史密斯自殺這類悲劇再次發生。

陽光女孩因網絡暴力自殺

父親向首相請願“管管網絡”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等媒體近日報導,14歲的英國北愛爾蘭東部郡女孩漢娜·史密斯,數月以前在社交網站Ask.fm網站注冊了個人主頁並上傳了照片,沒想到竟無辜遭到網絡暴徒的謾。

“幫幫忙去死吧,你這個可憐的傢伙”,連續數周時間,這些赤裸裸的謾多次出現在漢娜的主頁上。甚至連漢娜已故的叔叔都不被放過,網友留言稱“他該死,罪有應得”。還有很多人在她的個人主頁上留言道,“你真的很醜”、“太肥了”,甚至有人還詛咒她,“遭遇死神”、“得癌症”、“去死”。

漢娜曾一度勇敢地對這些威嚇之詞做出反擊:“是的,我可能醜陋,但你們讓別人死,明你們的性格更加醜陋。你們可能欠缺關愛。”但最終,不堪重負的漢娜還是選擇了在位於萊斯特郡的家中上吊身亡。

“漢娜是一個非常開朗、陽光而平凡的女孩。我們從來沒有預料到類似的事情會發生在她的身上。”沉浸在失女之痛中的父親大衛·史密斯夜不能寐。他一直試圖找出奪去女兒生命的真兇。

大衛回憶,女兒在自殺前十分平靜,甚至還整理了自己的房間,直到遺體被16歲的姐姐發現。在翻了女兒生前使用的電腦后,大衛發現,殺死女兒的正是不負責任的社交網絡。

據報導,漢娜最初登錄這一社交網站的目的是為了找到自己濕疹和抑鬱的答案。但網絡暴力卻讓她真正陷入抑鬱,最終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NT:PAGE=$]

女兒去世后,身為貨車司機的大衛公開呼籲首相卡梅倫“設立規章管一管網絡”。大衛認為匿名的謾無異於一種語言暴力行為,“當你在電腦屏幕后面話的時候可以恣意妄為,可你卻不知道這些留言將會給脆弱的個體造成多麼深的傷害。”

大衛向卡梅倫發起的請願書很快得到了6400個簽名,在網絡上聲援的網友則多達4.5萬。

“肇事”網站已引發3起自殺

卡梅倫籲網站運營商負起責任

14歲的漢娜之死,使得多年來飽受爭議的社交網絡管制行為再次浮出水面。近年來,由於匿名,網友可以任憑語言暴力、死亡的威脅在社交網站恣意地發泄。

據悉,引發爭議的社交網站Ask.fm是一個創辦於2010年的拉脫維亞社交網站,提供網絡問答服務。據該公司聯合創始人馬克·特雷斌和伊爾佳·特雷斌透露,Ask.fm在巴西、美國、義大利、俄羅斯、英國、德國、土耳其等地規模很大,目前總共覆蓋了150多個國家,支持24種語言。這個網站在13歲以下的用戶群中十分流行。但由於允許用戶在青少年個人主頁上發布含有性或攻擊內容的匿名評論或問題,該網站一直受到“反網絡暴力”人士的強烈譴責。一些兒童安全專家將該網站形容為“騷擾者天堂”。

據悉,該網站至今已經引發至少3起青少年自殺事件。今年4月,來自英國蘭開夏的15歲男孩約什·安斯沃斯被發現吊死在自家花園內,此前他連續幾個月遭到該網站網友的欺凌。去年,來自愛爾蘭的15歲女孩西婭拉·帕格斯裏和13歲女孩埃琳·蓋拉格也因在該網站遭到威嚇自殺身亡。

英國首相卡梅倫8日,針對日益增多的網絡暴力行為,網站運營商必須開始行動,確保上網者免於遭受網絡暴力,避免少女漢娜·史密斯自殺這類悲劇再次發生。

卡梅倫當天接受英國媒體採訪時,運營這些網站的人需要站出來並採取行動,表現出他們的責任感,網絡行為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煽動他人造成傷害,或引發暴力行為,無論在網上還是現實生活中,都屬違法行為。他還,網民應共同抵制那些有類似劣跡的網站,這是每個人都可參與的舉措。

近來,“網絡暴力”已成為英國熱詞。在漢娜事件之前,女權主義者卡洛琳也因為成功服英國央行將10英鎊紙幣上的達爾文頭像換成簡·奧斯汀,而在社交網絡“推特”上激起了男權主義者的不滿,甚至收到了大量強姦威脅。這一事件讓“推特”同意增加“一鍵舉報”功能,讓用戶能夠更加及時有效地舉報網絡惡性行為。[NT:PAGE=$]

網絡暴力盯上青少年

亞太逾20%青少年曾遭欺凌

不過,網絡暴力的最大受害者還是青少年。

去年9月,美國15歲女高中生奧德裏·波特在一次同學聚會中,喝醉酒后遭三名男同學性侵併被拍照。這三名男生隨后將照片發布到了網上,並對奧德裏進行人身攻擊。一周后,奧德裏羞憤交加,在家中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几乎同樣的事情今年4月又發生在了加拿大女孩瑞塔·帕森斯身上,並且這已是加拿大一年中發生的第二起網絡欺凌引發青少年自殺的悲劇。加拿大總理斯蒂芬哈珀5月發表聲明稱,政府已手將“網絡欺凌”作為犯罪行為列入加拿大法律條文。

“網絡欺凌”也稱“網絡暴力”,指人們利用互聯網做出針對個人或群體的,惡意、重覆、敵意的傷害行為,以使其他人受到傷害。

英國名為“tes”的雜誌最近發布統計數據顯示,英國每5個孩子裏就有一個曾受到網絡欺凌,網絡欺凌已經成為英國中小學生中增長最快、最常見的暴力形式。

另有數據顯示,在美國,也有大約20%年輕人曾經受到網絡暴力的干擾,在亞太地區,這個比例更高一些,其中香港得到的數據是30%。

青少年既是網絡暴力的最大受害群體,也是很多“網絡欺凌”的實施者。很多青少年涉及或參與網上欺凌活動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覺得一切行為發生在遙遠的空間,並不察覺得到在個人網頁重覆污辱,極可能導致對方恐慌甚至擔心人身安全。

專家認為,抵制不良內容、不沉迷、良好地控制上網時間,都能有效地幫助青少年遠離網絡欺凌的威脅。據報導,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還相繼開通了專門的網絡熱線,鼓勵舉報與網絡欺凌有關的信息。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