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的反盜版之戰:法庭勝訴與利潤無關
鉅亨網新聞中心
打擊盜版已勢不可擋,但法庭上的勝訴仍無法令輿論倒向微軟一邊,還有萬全之策嗎?
文 《環球企業家》記者 劉泓君
跨國巨頭們尋找最大的消費市場永遠繞不過中國,但在這裏賺錢亦不容易。IDC研究報告顯示,亞太區電腦數量占全球40%,盜版軟件總數卻占到了全球的一半。其中,最頭疼的莫過於微軟。
入華21年以來,微軟几乎壟斷中國市場,但銷售收入與市場份額並不成正比。商業軟件聯盟(BSA)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軟件盜版率為77%,這意味主要靠賣軟件賺錢的微軟損失了大部分銷售收入。當然,情況已經好轉,早在12年前,智慧財產權總經理於維東加入微軟時,這一數字高達94%。
微軟中國曆任總裁均在反盜版上下足了功夫,因為反盜版重要到與他們的位子密切相關。這也不難理解,業績是微軟總部衡量的硬指標,盜版的比例直接與業績掛鉤。今年中國PC機的出貨量為七千萬台,如果微軟能夠把盜版率降低1%,按保守估計每台PC消費300元計算,也就意味微軟每年可以增加2100萬的收入。
微軟中國前任CEO陳永正也曾稱,得益於新品和中國政府反盜版力度加大,微軟在華收入增長20%。多年來,微軟在華收入成謎。互聯網評論員、博客中國的創始人方興東曾透露:“微軟在華80%的收入,是依靠反盜版手段生的市場壓力得到的。”
大中華區新任CEO賀樂賦上台不久,微軟反盜版更是動作頻頻:牽手國美、聯想開展“真的安全”活動,共同推薦渠道正版化;協助當地工商管理部門對廣州電子消費品市場進行清理,敦促14家正在使用盜版的廠家整改。
風波迭起
入華四年后的1996年,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茲初到中國,他興奮地發現居然有如此多電腦使用Windows,同時惱火於因為盜版導致的銷售業績慘不忍睹,銷售額甚至不及馬來西亞。
回到美國的比爾·蓋茲開始對中國市場發起反盜版行動。1999年,微軟起訴生加濕器的北京亞都科技有限公司,還計劃投入超過1億美元打擊盜版,將華為和北大方正等知名企業放入調查名單,一時間鬧得紛紛擾擾。這一案件曾引起中美雙方高度重視,美國時任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和華盛頓州務卿芒羅親筆簽名其證詞。[NT:PAGE=$]
當時據業內估算,如果按亞都50台電腦賠償220萬元計算,中國消費者需要至少支付2000億元的賠償。這一舉動在中國引發的反彈和口水几乎把當時的微軟淹沒,“大棒政策”激起了中國民的反微軟浪潮,直接導致微軟中國CEO吳士宏下台。此后,微軟中國曆任CEO去留均與反盜版高度相關。
最終微軟在此案一審中以意外理由敗訴,但這並未阻擋微軟反盜版的努力,其反盜版在戰術層面反而出現新變化。近年來,除起訴使用盜版軟件的企業,微軟開始從源頭上打擊盜版,並誕生了被認為是微軟真正開始反盜版的里程碑式事件—2008年名震一時的“番茄家園”案,這也是我國第一起大規模打擊網絡軟件盜版行為的案件。當年8月,蘇州市虎丘區法院一審判決:番茄花園修改版Windows XP作者、番茄花園網站負責人洪磊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六個月,並處金100萬元。
但勝訴依然未讓輿論完全站到微軟這一方,“支持番茄家園,抵制微軟”、“中國為什麼還不實施反壟斷法”、“要是正版的價格與盜版價格一樣我就用”,在微軟贏得官司的同時,也遭遇廣大網友的口誅筆伐。
顯然,要取得中國消費者的完全支持,微軟還要做很多工作。
“80%的盜版軟件背后都有利益集團,是有組織的生。”微軟中國副總裁、大中華區消費渠道事業部總經理張永利向《環球企業家》透露。為更好開展工作,他已經打入盜版企業內部,以了解其利益鏈條。
智慧財產權法規的不完善是早期盜版猖獗另一大原因。2007年,深圳有不法者專門生微軟的盜版光盤,銷往全球28個國家。“光盤假冒的這個利益鏈,跟做假鞋、假包、假衣服是一樣的。就一點不一樣,成本几乎是零。因為數字化之后,光盤成本非常低,處於暴利的狀態。某種程度上講,法律風險還比較低,因為智慧財產權犯罪最多是七年,販毒就判死刑了。”微軟智慧財產權總經理於維東分析說。
於維東2001年2月加入微軟,經歷了軟件業和智慧財產權領域的重要發展過程。“中國智慧財產權的建立跟改革開放一致的,1979年中國開始了《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的起草工作,1982年起,我們有了《商標法》、《專利法》,到1990年又有了《版權法》,1991年頒佈了《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這些制度構成了智慧財產權法律體系的基本架構。微軟的品和經營模式高度依賴智慧財產權制度,1992年微軟進入中國,在此之前我們所依賴的這種法律環境根本就不存在。”
突破性的進展是與中國政府共同維護智慧財產權。2006年,國家領導人胡錦濤訪美前往微軟總部參觀之前,多部委聯合下發《關於計算機預裝正版作業系統軟件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在我國境內生的計算機,出廠時應當預裝正版作業系統軟件。訪美當天,聯想與微軟簽訂12億美元的軟件購買協議,此前方正、同方及TCL等公司亦簽訂了價值17億美元的軟件購買協議,為其生的計算機預裝微軟Windows作業系統,以此抵制盜版軟件。2010年,工信部花費諸多精力做智慧財產權戰略,公安部門的“亮劍行動”開始主動打擊使用盜版軟件的廠商,上海“蘿蔔家園”特大盜版軟件案告破,搗毀盜版“Windows7”等光盤生窩點2處,切斷浙江、江蘇、河南等20余省、上百個地市的1000余個網上盜版軟件下載源和連結站點,重創盜版軟件犯罪。[NT:PAGE=$]
2012年5月,製造假冒盜版軟件並銷往國外的尚亞軍被判處7年6個月有期徒刑,成為迄今中國對盜版軟件案作出的最長量刑。今年五月的青島中孚案亦成為中國首例因銷售安裝有盜版軟件的電腦而獲刑的案件。該案若對刑事責任予以認定,可能會成為中國軟件智慧財產權刑事保護不斷完善過程中又一里程碑式案件。
反盜版打通政府關係對微軟的隱形福利不止於此。5月底,微軟CEO鮑爾默訪華,宣佈微軟公有雲Azure將落戶上海,這是首家實現公有雲在中國落地的外資公司。
懷柔政策
微軟反盜版的努力不會止步於此。在中關村的電子商城裡,正在出售的電腦中,經常發生店家未經授權安裝Windows、Offiice等軟件,這種情況在品牌電腦專賣店中也時有發生。一些店員提供所謂“免費”幫助安裝盜版或者激活版的軟件。各大賣場的工作人員可輕鬆搞定各種形式盜版的Windows系統的安裝。
這正是於維東的工作—通過法律手段對屢教不改的盜版廠商進行整頓。他最近正在與14家使用和傳播微軟盜版軟件的商家談判,這個長長的名單包括:廣州鏵特電腦、京航信息科技、聯暢計算機、能惠計算機、石牌百思達電腦經營部、石牌英爾電腦經營部、天河欣慧電腦、優聯電腦系統、深圳聚方圓科技、聯發偉業科技、鵬勃電子、潤能數碼、拓威隆實業、新威計算機。如上述單位不購買正版,微軟將尋求法律途徑解決。
“到中關村海龍、鼎好、e世界去看看就知道了。那些廠商就擺在那盜版,很普遍。非常容易發現,一點都不高科技。我們的主要工作是從法律角度,合法地把證據固定下來。”於維東告訴《環球企業家》。
這是微軟中國智慧財產權部的日常工作,他們的主要工作是法律鑒定以及鑒定之后與盜版廠商談判。然而,對於這十四家企業,於維東並不打算馬上起訴,而是採取“私立救濟”的方式。即使掌握確鑿的證據,也會優先通過談判,令他們改過自新使用微軟的正版軟件。方興東曾把這一方式稱為“微軟是唯一一個靠律師函來談生意的外企。”
最后真正起訴與否在於證據的充分程度和案件的規模。於維東告訴《環球企業家》:“起訴與否會有個判斷,哪一個案件我們有充分的證據,哪一個也會有比較好的市場影響力,對方又不合作,比如我們有交流、溝通,回應還是非常不積極的,我們可能會尋求法院的幫助。”
處理一次案件的複雜程度超乎想象。去年,微軟在對紐曼公司的訴訟中一審勝訴,法院判令紐曼停止侵權並支付賠償及訴訟費用41萬餘元。可是,微軟與紐曼的最初接觸卻要退回到三年以前。早在2010年初,微軟就發現紐曼的電腦裡裝有盜版軟件,多次協商無效后微軟才訴諸法律。但即使經過協商企業承諾不使用盜版,也未必就是事情的結束,於維東坦稱出爾反爾的企業並不少見。[NT:PAGE=$]
當然,僅僅依靠對企業採取法律手段遠遠不夠。IDC最新出爐的研究報告顯示,微軟前三大盜版軟件來源分別為在網站和P2P網站下載、街邊市場以及朋友間借用,分別占到盜版軟件總額的43%、20%和12%。針對於此,微軟還選擇了從渠道和終端聯合反盜版。
在終端方面,名聲大噪的反盜版行動是2008年的“黑屏事件”。嚴格說,這並不是一次成功活動,更多業內人士認為,倡導正版無可厚非,但這嚴重傷害了用戶基本權利。當最后實際黑屏次數有限時,此舉更被看成是一次巧妙策劃的“宣傳活動”。
張永利表示,從渠道中生的盜版主要有三種形式:用戶買裸機從其他途徑獲取盜版軟件自己安裝,比例較少;知道盜版與正版的區別,選擇代理商幫助安裝盜版;最可怕的情況是,渠道為提高利潤點,把盜版軟件放在電腦裡賣給用戶,使用戶以為他們使用的是正版。
這幾年,在與代理商談合作時,他發現事情正向著好的方向發展。“越來越多的代理商願意去推動正版化。從態度上跟過去幾年相比發生很大變化。”張永利對《環球企業家》說。
究其因由在於成本利益的考量。這些代理商發現,裝盜版一個致命的問題是花的時間很長;而安裝有盜版軟件的電腦出現的問題會很多,往往用戶有問題回來找代理商,代理商會花更多的時間成本進行售后維修,完全得不償失。
與知名品牌商進行渠道合作是微軟反盜版的另一大方向。3月末,微軟中國與聯想及國美在廣州分別簽署合作備忘錄,倡導推廣正版軟件知識,並共同推廣在新電腦上安裝正版軟件。促進渠道的正版化非易事,僅談判的過程就長達一年以上,因為背后還需聯想的每個OEM廠商、所有連鎖店的老闆都願意做此事。
與國美的合作更是一笑泯恩仇。去年1月,微軟有證據證明上海國美電器盧灣店在銷售的電腦中安裝了盜版的微軟Office軟件並由此對國美提起訴訟。如今,張永利的成果是,已經與國美達成推進正版的合作,包括要求對店面人員進行正版化培訓,店內銷售人員不能銷售推廣展示任何盜版軟件,如果國美發現店裏的人員銷售展示盜版,將進行相應的懲措施。[NT:PAGE=$]
另一面
於維東看來,反盜版的核心措施在於對智慧財產權的“創造、保護和教育”。
“我們一年花將近一百億美元開發新品,微軟的創造投入甚至比某些國家的研發投入還大,這是創造;第二是要保護,即創造出來的品,一定要通過智慧財產權架構讓開發商得到回報,他才能再去開發新品;最后需要持續不斷地教育市場。”他對《環球企業家》表示。
目前,微軟在技術上也開發了更多防盜版標識,早期Windows版本,預裝有正版作業系統的軟件往往帶有微軟的“COA標籤”,沒有就一定是盜版。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盜版方想出了更加極端的方法,仿製COA標籤,甚至出現偷盜COA而獲刑的事件。
在Windows 8的研發過程中已經把反盜版納入其中考慮,微軟已經停止CD等“存儲媒介”形式。“這樣設計的好處是,讓消費者知道只有兩個方法可以買到Window8,一個是從網上下載,一個是從預裝正版的電腦裡能獲得。”張永利對《環球企業家》說。
張永利認為,打擊盜版最好的方式在於告訴用戶盜版的危害。“當用戶去買一台攜帶盜版的電腦,他不知道其實盜版不法分子在背后是要贏利的。更可怕的是在盜版軟件中加入惡意程序將用戶信息賣給第三方,經常發生的是郵箱裡有莫名的人發東西給你,很多都是從惡意軟件中裡盜取你個人的信息,然后把這些信息賣給第三方。可是這種問題很多用戶都不知道。”
與此相佐證的是曾在盜版Office中加入可竊取隱私的殭屍程序。一款名為“Nitol 殭屍程序”可悄悄打開電腦上的內置攝像頭,看見用戶一切動作;除此之外,“Nitol殭屍程序”還可捕捉受害者擊鍵動作,以竊取個人信息、密碼、信用卡等敏感數據。這是2011年國內網絡盜版集團“蘿蔔家園”的慣用手法之一。在執法機關查抄的“蘿蔔家園”盜版軟件抽樣分析中,結果顯示所有軟件均感染惡意軟件,防火墻被禁用,80%的樣本含有未知連結。
同時,微軟更傾向於告訴用戶:從全國40多個城市的傳統IT賣場和商場匿名抽樣購買的169台裝有盜版Windows作業系統的品牌電腦中,91%檢測出預設安全設置遭到篡改,或是存在其他明顯安全漏洞;59%銷售時已經感染惡意程序;72%的預設瀏覽器設置已遭到更改,主頁通常會將用戶引向欺詐網站或“釣魚”網站。[NT:PAGE=$]
盜版軟件的確存在巨大的危害。IDC研究報告顯示,企業耗費在處理盜版軟件引起的安全問題上花費將達1140億美元,這筆開銷占到了IT勞動力成本的8%,企業為處理受感染的盜版軟件和數據丟失付出的潛在成本總計將接近3500億美元。
商業軟件聯盟(BSA)與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共同開展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在中國,正版軟件使用量的增長對經濟的推動力比同等條件下使用盜版軟件更大。正版軟件的使用量每增加1%,會生大約44億美元的國民值;而同樣情況下,盜版軟件僅能帶動約22億美元—這就表明正版軟件能夠生近22億美元的額外價值。
盡管認為微軟保護正版,反盜版無可厚非,但方興東亦公開表示:“從表面來看,微軟好象是盜版的受害者。但實際上,被起訴企業才是真正的弱勢一方。為什麼這麼多軟件企業,就只有微軟在天天在喊盜版,好像中國人喜歡盜版一樣。用戶用盜版作業系統,是由於壟斷造成消費者沒有選擇,也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即使微軟是盜版軟件的受害者,中國消費者依然存在對它的不滿,定價過高成為盜版泛濫的原因之一。在淘寶上,1元到5元的驗證激活碼大量存在,與之相對應的是200多元到1000多元不等的正版軟件。對此,微軟專門開發了針對學生市場一百多元的Office軟件,也有針對政府和企業有特定的銷售方案。軟件價格也從最初的千元下降到最低200多元。
於維東認為,根本還是軟件版權的意識問題:“拿電影舉例,五年前根本不存在現在這個電影市場,中國的電影票是全世界最貴的,但大家願意買單表示已經接受電影是一種無形資。在美國七八美元一張電影票,我們過去覺得很貴,眼下國內的電影票早已超過了這個標準,它價值現在已經被接受了,但是軟件還沒走到這個地步。”
- 免費體驗模擬交易 投資全球熱門資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