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室》2014觸控分流,薄膜、OGS各有所長
鉅亨網新聞中心
精實新聞 2013-11-22 15:03:24 記者 許曉嘉 報導
以手機應用來說,目前主要觸控技術包括薄膜觸控、in-cell、on-cell,其中,in-cell觸控面板供應商包括JDI、Sharp、LG Display,最大用戶為Apple(iPhone)。On-cell則以三星AMOLED面板為代表。其他廠牌及各階手機市場以薄膜觸控為大宗。隨著in-cell供應商積極擴大產能、開發業務,預期2014年可能也將有白牌手機導入in-cell。但短期來看,薄膜觸控技術仍將是2014年手機市場主流(之一)。
平板電腦應用目前主要有薄膜觸控技術、OGS。雖然Nexus 7採用OGS觸控技術,但薄膜觸控解決方案在平板電腦領域、似乎更勝一籌。不僅Apple的iPad系列產品轉用薄膜架構,包括HP、聯想、ASUS、Acer也都有200美元以下機種採用薄膜觸控技術。
至於曾經試圖與OGS觸控技術分庭抗禮的TOL(Touch on Lens),經過2013年一整年征戰,目前看來,短期內似乎正漸漸失去希望。儘管現在還有某些手機,以及新發售的Amazon亞馬遜8.9吋Kindle Fire採用TOL技術,但這款8.9吋平板電腦要價400美元,並且外傳2013年出貨量估僅30-40萬台。下次改款是否轉換其他觸控方案,很難說。
主要係因為觸控技術架構已經不再是品牌廠商作為產品差異化的考量之一。近來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規格差異化,大多以面板/顯示器解析度、或處理器效能等等為主,這也讓觸控模組加速朝低價化/低成本方向發展。相關趨勢並不利於小片製程/成本較高的TOL接單競爭力。
這或許也可從F-TPK宸鴻(3673)近來並不怎麼積極於擴充TOL觸控面板產能、看出一些端倪。畢竟,若客戶需求預測強勁,供應商通常會備妥產能來迎接訂單。
大尺寸應用方面,目前10.1吋以上、筆記型電腦應用最被看好的觸控技術首推OGS(包含面板大廠推廣的整合型觸控技術)架構。主因是OGS採大片製程生產、先強化作Sensor、再切割,具備成本競爭力。即使先強化再切割並不利於玻璃強度,但筆記型電腦多為有蓋設計,正好可忍受較低的玻璃強度。
但若來到更大尺寸應用、例如AIO電腦,OGS目前在良率方面(成本)可能還有待突破,現階段看來,以Metal Mesh、奈米銀為導電材料的薄膜觸控解決方案或許適用。惟因Metal Mesh剛起步、奈米銀又還未臻成熟,因此還需觀察。
- EBC全球百萬美金交易大賽 立即體驗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