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中國經濟「再平衡」料先苦後甜 今年GDP增長6.5%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5-04 08:35
IMF亞洲及太平洋部主管李昌鏞(左二)表示,中國正進行經濟「再平衡」,中長期料有正面影響。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昨(3)日發表最新亞太區展望報告指,全球財政政策收緊,中國正進行經濟「再平衡」,亞洲的經濟增長無可避免正在放緩中,但相信仍然會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IMF預測,今明兩年(2016-2017年)亞洲經濟增長為5.3%,較去年低0.1百分點,但仍高於其他地區2個至4個百分點。另外,IMF亦上調中國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預測至分別6.5%及6.2%,因相信中央政府仍有政策空間刺激經濟,以達到增長目標。
香港《文匯報》引述IMF亞洲及太平洋部主管李昌鏞表示,中國正進行經濟「再平衡」,包括強化內需市場、建立靈活的匯率制度及開放資本市場等程序,短期難免會影響經濟增長,但中長期對中國經濟發展有正面影響。他指,中國不可能無止境維持高速的經濟增長,相信中國到2020年經濟增長仍會有6%,當中需要有不同的合適政策配合。
至於短期受惠經濟轉型的將會是向中國出口消費品的企業,而在中國投資及製造業的企業則可能會受累。另外,中國經濟放緩亦影響環球商品需求,當中對金屬需求最大影響,石油的影響有限,而食品則反而有利。
IMF又指,中國於製造業的產業鏈地位逐漸提升,由勞工密集生產模式轉為轉售中間產品,令不少已發展國家於不少產品的製造市場份額下跌,不過同時亦令提供更廉價工人的發展中國家受惠,例如紡織業及玩具業。
當被問到中國會否出現債務危機,李昌鏞認為中國眾多種債務當中,以企業債情況最值得關注,但目前水平仍在可控制範圍,中央亦有提出解決產能過剩問題,以及「債轉股」,但他認為應向有希望的企業實施,中國仍然有政策空間去改善債務問題。報告提到,不少亞洲國家的企業債務於亞洲金融風暴後急速增長,目前亞洲區企業債中有近30%成為「危機債務」,遠高於其他地區。
IMF報告指出,中國去年有6760億美元資本流出,不算太嚴重,主要因企業償還外債,改變債券結構,非外資撤資。IMF續指,美國加息不穩定持續會對亞洲資金外流及亞洲貨幣造成負面影響。
延伸閱讀: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