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馨專欄】全台灣都需要一場極端天氣的壓力測試
陳鳳馨 2016-06-17 13:45
經過六月一日的酷熱,六月二日的暴雨,氣候變遷下的極端氣候應該已經毋須爭辯,當地球越來越熱,減少溫室氣體當然需要加快腳步,但只談減碳已緩不濟急,此刻我們需要學會與極端天氣共存的SOP。
2014年是全球自1880年有氣象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等等,這項紀錄只維持一年,去年,2015年再打破紀錄成為最熱的一年。今年以來,每個月都打破歷史紀錄,成為歷史同期最熱的一個月。歷史紀錄不再成為門檻,只是個指標,讓人們覺醒,熱還會更熱、旱還會更久、雨會更狂暴,就連冷時也會因為北極圈鎖不住冰溫,寒流來時就是霸王級。
因此六月一日的攝氏三十八點七度不會是頂點,只是今夏的預演;六月二日桃園機場兩小時一百六十毫米的雨,不會到此為止,更大的雨隨時可能出現;六月四日台鐵東部幹線鐵軌因為高溫而變形也不會成為絕響。
因應極端情勢許多單位會演習,軍事上台灣年年都有漢光演習;消防單位時時要舉行演習因應緊急災難;歷經各種全球或區域性的金融災難,金融監理單位隨時要對金融機構實施壓力測試。面對酷熱、暴雨、乾旱與極凍,我們其實更需要全面性的極端氣候壓力測試。
頻頻出包,人禍不斷,危機處理不及格的桃園機場當然最需要來壓力測試與演習,但太多單位憑經驗行事,如果不預先模擬極端氣候可能造成的衝擊,手忙腳亂還一片混亂的場面會不斷出現。
那些單位該辦壓力測試?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事業最重要,運輸單位的機場、港口、高鐵、台鐵、高速公路、橋樑,現代生活必備的水、電與瓦斯,甚至農業單位及社會福利部門。
這個壓力測試的設定當然還應廣邀氣象專家一起討論,不過,原則是必須﹂料敵從寬」。例如,豪雨,該如何假定台灣可能面對的極端豪雨?台灣在2001年納莉颱風時,曾出現一小時的時雨量一百四十四毫米的紀錄,即便沒有颱風,突如其來的熱對流也一再出現破百毫米的時雨量,這個壓力測試至少要以時雨量一百五十毫米為測試值;累積雨量部分,莫拉克颱風時曾創下累積三千毫米的驚人雨量,測試值也該至少比照或採取更嚴苛的標準。
氣溫的部分也是如此,台灣最高溫紀錄是2013年八月八日所創下的攝氏三十九點三度,台灣會不會出現攝氏四十度以上高溫,現在恐怕沒有人敢拍胸脯說不可能,但攝氏四十度以上高溫下,人、動物、植物、建築物乃至於各種公共傳輸設備會出現如何變化?
試舉一例來說明,1999年七月二十九日台電一座編號三二六號的輸電鐵塔傾斜造成全台大停電,事後台電雖因此而得以排除民間抗爭壓力完成南北超高壓第三迴路,降低輸電系統的脆弱性,但若再遇高溫、豪雨,其他環節會不會再出現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變化,壓力測試的電腦模擬至少可以先提供警告。
其實,農業單位最需要極端氣候的壓力測試。人與動物面對酷熱與極寒,至少還能移動或利用冷暖設備因應,植物沒有腳,異常天氣後就是農作物產量驟減,等到產期農作物產量減少再來向消費者提出警告,早就來不及了。
這是人類有歷史紀錄以來不曾面對的時代,改變天氣不可能,改變自己才務實。
- 供應風險與需求疲軟拉鋸 油價短線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