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印度外交擅長「變臉」 圍堵中國走入迷途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6-21 10:40


中文大學前政治系主任、華人學術網絡成員鄭赤琰撰文指出,印度的地緣政治善變,朝秦暮楚,在美俄之間左右逢源,還參與圍堵中國。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印度總理莫迪被邀到美國見了奧巴馬,還被邀到國會兩院聯合為他舉辦的演講會,受到這麼隆重的待遇,最少也得相應地隆而重之想出一個重要的議題,才不叫主人失望,於是他想到美國人最喜歡聽的莫過於講一些民主什麼的東西。印度是世界數一數二的人口大國,如果說印度也追隨美國的民主制度,肯定會贏得參眾兩院熱烈的掌聲。想到了這個話題,莫迪當真告訴了兩院:只有美印共同信奉同樣的民主制度,兩國的關系才能永恆不變。


這話說得有沒有道理,不重要,重要的是兩院中意聽,以後很多有關印度要求美國的東西,原本被兩院卡住不放的,今後不再為難,他此行的外交任務也就可大功告成了。

東海攪局 外交迷途

除了在美國扯起民主大旗外,莫迪還決定要和日本與美國在中國旁邊的東海聯合舉行一次軍事演習。這算是什麼玩意呢,毫無疑問的,不外是反「反民主國家」的聯合軍事演練,除了在東海有此大動作,在南海也都頻頻配合奧巴馬的「亞太再平衡」,少不了也要緊跟着美國與日本去交好越南。

這一來,誠如莫迪在兩院說的,美、日、印3國人口加起來已超過17億,肯定是世界最強大的民主同盟國了。想到這一層,印度是否舉國歡騰?先不計較,莫迪本人肯定要頭腦發燒好一陣日子,認定自己已創造了印度最光輝的歷史。

比起甘地的不合作運動,其成功不過是解放了印度的殖民地;比起尼赫魯的第三世界「不結盟」運動,其失敗是被窮國家拖累。現在自己所結合的是世界第一經濟與軍事大國的美國,還有日本是世界第三經濟大國,有這兩大巨富結伴,印度很快會不變成第一,也會變成第二經濟與民主大國,這就遠非甘地與尼赫魯所能比!

莫迪這個算盤是否真的打得如他想象的那麼如意?很快便有學界指出他已走向外交迷途,例如要和美日結盟嗎?和俄(蘇)的幾十年友好條約怎麼交代?過去曾努力想把自己打造成東西對峙的調停角色,也曾被尊重,現在那麼快就棄東就西,會不會給人「朝秦暮楚」的觀感?這些疑問也非「杞人憂天」,很快便有人指出:近日中俄軍艦同時出現在釣魚島,正是印度走到東海攪局的後果。

還有,連蔡英文「南向政策」也被懷疑與日印有勾搭,目的是要借印度和日本來為蔡的台獨護航。這話怎麼說?且看看台灣有人研究如何說:事緣蔡在5.20上台演講的慶典上,蔡邀請了兩位印度議員,兩人沒出席,但卻來了前議員喬里,此君受蔡英文和陳建仁兩位最高領導人招待見面,喬里還向陳建仁建議想為印度獨立的重要領袖錢德拉.鮑斯在台灣建立紀念館。鮑斯是印度3位獨立運動最享盛譽的一位,與甘地和尼赫魯齊名,為什麼不在印度設紀念館而走來台灣設呢?

原來個中有難言之隱,因為鮑斯為了要獨立而不惜借日本來和英國開仗,由他組成印度「國民軍」多達9萬之眾,開赴前線參與日軍和英印聯軍作戰,更早前當日本召開「大東亞共榮國」大會時,他是唯一來自東亞的代表。因為有這個軍事與紀錄,鮑斯雖沒活到戰後卻在台灣遇難死在台北醫院,否則很有可能會被當作戰犯被處決。

可是印度獨立出現兩條路線,一條是親英又斗爭又爭取,一條是親日借日本與納粹把英國打走。結果親英一派成功爭取到英國給予獨立,親日一派的鮑斯也就成為英國的眼中釘。

曾幾何時,日本現在又和英國的老大美國結成軍事同盟,莫迪一直想為鮑斯平反,知道在印度設立紀念館有難度,因此想到蔡英文要尋求美日為其台獨護航,蔡與日本還有美國一定感到有意義,何況鮑斯的紀念館設在台北不但可為鮑斯平反,也可借此為日本皇民化台灣平反,更大的意義是同時為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國」平反。鮑的紀念館成不成事,還在斟酌中,莫迪料想到紀念館設在台北,可見其政治想象力匪夷所思,其復雜性難怪有人跟不上而感到他已走向外交迷途。

是否「迷途」?莫迪肯定不以為然,但更客觀的看法倒可以用「地緣政治」去分析印度領袖的政治行為善變。而且變得很極端,倒是可給予客觀看待,可信度也更高一點。

所指的「地緣政治」是結合地理條件與人為因素去分析一個國家及其領袖會做什麼?不會做什麼?從而找出自己國家與民族生存之道。因此學術界與政界早已發現「地緣政治」對研究一個國家與其民族很有實效。

然則印度的地理條件有什麼特別呢?首先會令人注意到印度的地理北有喜瑪拉雅山,南有印度洋。無論是山是海,印度所處的地理位置很極端,山高到插翼難飛,可說完全沒有活動的空間,更無資源供應可言;而海洋呢?又是南方海洋茫茫,沿途沒有什麼大海島,走到盡頭便要面對南極,不像美國與中國,地大卻可四通八達,也不乏資源。印度卻要在南或北撲個空,這是地理的一大缺陷。

至於東向先得穿過喜瑪拉雅山脈綿延的山峽夾道,山下的國家為不丹與尼泊爾都因此小到一窮二白,給不了印度什麼。再向前行可又要惹上緬甸,其民族性強悍,連英帝國當年可輕取印度,可就鬧了很長時間還平反不了整個緬甸,對印度的難度可想而知。

即使越過緬甸,更有中南半島,泰國英法都不敢占領,印支三邦更是搞到法國焦頭爛額,沒有一天安享過。東看如此,西看又如何,只要看到旁邊的巴基斯坦,便可想到印巴自1947年獨立開始便有過3場大戰,除了把孟加拉逼出巴基斯坦,印度除了什麼也沒得到,還不時得到來自巴國的恐怖襲擊,也毫無辦法。

再向西行,看到的阿富汗,更莫去講它,美國殖民地阿富汗有名無實,蘇聯占領10年,自討苦吃,什麼甜頭也沒有;美國旬日攻占,也只把美軍推入陷阱,最後還要向塔里班求和,誰占上風超過10年,還沒法分曉呢!

越過巴阿所看到的是伊朗,俄國能夠拿下中亞5個回教國,就是沒辦法染指伊朗。美國從1948年到現在,頭30年用了不少心血去栽培友誼,結果連伊朗王朝這幫朋友也掃地出門。後30年,用盡辦法,找代理人薩達姆去打,但只能平手;用聯合國去制裁,也無動於衷。從歷史角度來看,印度的佛教在東邊還有放下屠刀的余地,在西邊卻動不了回教國家的一根毫毛。

地理困境 難尋出路

正是有這個地理的困境,令到印度的出路也同樣要面對困境。其歷史所見,除了閉關自己鑽研佛教與奧都教外,其他政治與經濟文明卻落後到不堪英國一擊,自己有這麼大的土地與這麼多人口,不能強大到走去英格蘭殖民地英國,反而被英國拿到世界最大的殖民地,何以致此?

根本的原因正是地緣政治所使然,正如黑格爾的文明論所說的,當地理條件太困難尋找出路時,人開發文明的精神毅力會流於不堅定、常常會自我動搖,因此這樣的地理條件比不上氣候好平原廣大的地區。黑格爾用這樣地緣政治來舉證為什麼歐洲的文明會擊敗世界各國,印度輕易被英國打垮,黑格爾的見解就是印度文明比不上英國。

然則印度有無精神毅力常會流於不堅定的現象呢?英國著名政治家邱吉爾曾如此形容印度領袖說:「Either on your knee, or on your throat.」(要麼跪地求情,要麼卡喉要你命。)指的是印度領袖感情不穩定,容易動搖,信不過。邱吉爾是個著名的政治家,也在對抗希特拉時當英國首相,他竟然用這麼重的話評論印度領袖,相信其經驗是來自與印度領袖有過漫長的談判,見過不少出爾反爾之舉,因而有此諍言(無事實是詆毀,有事實便是諍言)。

翻臉侵地 攻打中國

周恩來與尼赫魯共同籌組「萬隆會議」,轟動世界,認為是第三世界不結盟的世界創舉,與蘇卡諾3人被稱為世界傑出領袖,還信誓旦旦說亞非拉友誼萬歲。可是過不了4年,尼赫魯為了英殖民逼中國劃出來的「麥馬洪線」邊界,要中國照這草約簽認,要中國割讓18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周花了幾年與尼氏談判,尼氏完全不念萬隆結下的友情,派兵強占,結果中印開戰,中國俘獲印軍40000多人,停火後中國退回戰前兩軍對峙的界線,還連人帶武器交回給印度。

這段沖突是首先由尼氏著作內印了一張印度地圖,里頭把「麥馬洪線」作為中印邊界,這線由英國經手,還只是草約,尼氏當成條約論,周氏交涉未能說服尼氏再談判,雙方因此鬧翻。類似這樣翻臉的事件,都曾在美國與俄國身上發生過,如果說國際政治好壞本無常,不妨拿印度宗教文明變天的史實來看,可以把自己發展出來的佛教徹底由奧都教打垮到連根拔起,對佛教國的錫蘭還視為宗教敵人,比起中國由唐代到現在承傳佛教,誰對自己的信仰更忠實,不也明乎!(文章來源:亞洲周刊)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