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貨幣政策20年來首次隱現「陷阱現象」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7-18 09:01
專欄作者朗然撰文指出,上世紀90年代,經濟界曾有防止流動性陷阱的聲音,但此論不獲官方支持,後來漸無聲息。到最近5年,伴隨中國經濟成長,進入中等收入階段,「陷阱論」再起,那已說的是拉美式「陷阱」了。但最近防流動性陷阱的聲音,在體制內出現。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中國國家統計局上周末公布經濟增長數據,經濟增速與第二季與首季持平,這似乎為中國央行此前作出「不降准」決定,作出背書。然而經濟在低位整固的形勢下,中國央行實際上已經「變相放水」,「不降准」而又要「變相放水」,因由何在?
降准即降低准備金率,被認為是中國央行近年來的主要「放水」措施,而中國央行降准,目的主要是刺激經濟,是否實施降准的貨幣調控,除了需要審視是否應該刺激經濟之外,也要考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是否為降准等貨幣政策調控提供適合的空間。
刺激中國經濟 有現實需要
中國經濟是否需要刺激,雖然高層說法不同,但現實需要是有的,同時中國最新的CPI回落而PPI回暖,為貨幣政策調控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因而在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的基本要求下,可以適度放水比如降准。
然而中國央行選擇了「不降准」,但「變相放水」。所謂「變相放水」,就是本月13日中國央行宣布給商業銀行提供2,800億元人民幣的中長期流動性,這一安排被認為不降准的降准,也叫「變相放水」。
中國央行不降准而又「變相放水」,按北京財經界的理解,是要落實總書記和總理的「不刺激」主張,同時又為經濟的現實需要提供流動性,特別是大洪水到來的相應投資需要。
然而中國央行還是有其他的想法,這一想法由央行官員透露出來,那就是要防止流動性陷阱。
中國經濟要防「陷阱」,提法有一段歷史。上世紀90年代,經濟界曾有防止流動性陷阱的聲音,但此論不獲官方支持,後來漸無聲息。到最近5年,伴隨中國經濟成長,進入中等收入階段,「陷阱論」再起,那已說的是拉美式「陷阱」了。但最近防流動性陷阱的聲音,在體制內出現。
所謂跌入流動性陷阱,即大量的貨幣發行出來後,沒有能夠迅速的拉動經濟。近日中國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公開表示,現在貨幣政策有一點陷入流動性陷阱的現象,而有關現象,是20年來首現。
現時陷入 企業流動性陷阱
按盛松成的說法,現在中國的流動性陷阱,不是全社會的,而是陷入了「企業的流動性陷阱」,即大量的流動性沒有變成投資,而流動成了企業的活期存款,所以制造業投資十多年來最低。同時還有個人性的流動性陷阱,即個人資金都流到房地產上了。
央行官員的非正式講話,透露出了央行的憂慮,也透露出了貨幣政策調控的基本路數。那就是放水而資金流不到實體經濟,就算流到企業帳上,也只是變成活期存款而未形成投資。如果情況更糟,就是去推高股市、樓市等資產價格,吹起更大的泡沫。
於此,中國央行要來個不緊不松的貨幣調控,不像經濟界預期般去降准,以增加基礎貨幣,而是希望透過逆回購、MLF、PSL等方式,向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變相放水」。當然,有學者指金融領域已有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苗頭,這也是央行變得謹慎的背景。(文章來源:南早中文)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